市值缩水千亿,“分拆狂魔”借钱还债

猎云网韩文静2024-04-10 15:30 大公司
2024年其须偿还两笔债务,总计7.43亿美元。

“分拆狂魔”微创医疗,再次站上了风口浪尖。

在发布2023年报后,微创医疗的债务问题被摆上台面:2024年,其须偿还两笔债务,一笔是价值2.95亿美元短期银行借贷;另一笔则是要在6月前赎回4.48亿美元的可转债,两笔债务总计7.43亿美元,约人民币53.72亿元。

截至2023年末,微创医疗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0.19亿美元,偿债压力巨大。

在微创医疗债务危机的关键时刻,有投资人伸出了援手。

4月5日,微创医疗宣布:包括高瓴投资在内的部分投资机构同意向其提供1.50亿美元、5.75%年利率的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同时A公司(HFTY I Holdings Pte. Ltd.)额外为微创医疗提供不超过0.50亿美元的贷款,即投资机构或将提供合计不超过2亿美元的贷款,还款期限为5年。

同时,公司正与多家金融机构沟通,预计将获得超过3亿美元的信贷支持,以偿还2026年可换股债券的所有未偿还款项。

也就是说,债务高悬的微创医疗,暂且解了燃眉之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万事大吉。

2020年的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董事长常兆华喊出的“万亿市值”仍言犹在耳。

在常兆华看来,“微创医疗除生产医疗产品器械外,也是一个生产上市公司的公司。通过这种经营模式,能够实现公司的持续性增长。”

然而,周期的变化来得很快。

三年过去了,微创医疗离万亿市值的梦越来越远,除了业绩承压导致财务状况不容乐观之外,公司频繁地分拆子公司上市,也引发了投资者对于该模式的质疑,认为会“掏空”母公司。

版图不断扩容的“微创系”,市值却在缩水,截至发稿,微创医疗的市值只有120.7亿港元,仅是其巅峰时期超千亿市值的一成。2024年,微创医疗能否顺利度过危机,市场正在持续关注。

左手还债,右手发债


给如今微创医疗债务“大雷”埋下隐患的,还要从3年前公司发行的一笔美元可转债说起。

2021年6月,微创医疗股价正处于高峰,达到70港元左右,此时微创医疗抛出了可转债融资计划——发行7亿美元可转债,到期时间为2026年,转股价格92.82港元/股,预计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约为6.895亿美元。

微创医疗表示,拟将发行债券所得款项净额用于研发投资、若干资本开支及营运资金用途。而这笔可转债的债券持有人有权要求公司于2024年6月11日赎回全部或部分2021年可换股债券。

简而言之,后续股价若超过转股价格,持有人可以通过将债券转化为股票而获利。但谁承想,微创医疗股价不尽人意,2021年7月,微创医疗的股价来到72.85港元的高位,市值最高超过1300亿港元,但随后,微创医疗便开启了“跌跌不休”的模式,截至发稿,市值只有120亿港元。

去年12月5日至6日,微创医疗连发两份公告,一边宣布计划赎回,一边宣布计划发债,引发争议。

具体来看,微创医疗左手宣布计划赎回7亿美元、2026年到期的零息可转债,右手计划发行2.2亿美元、2028年到期的可转债,年息5.75%。简而言之,就是“借新还旧”。

事实上,“借新还旧”的债权置换在资本市场并不罕见,但此次微创医疗将无息可转债,置换成高利率的新可转债,在一定程度上摊薄了上市公司股东权益,同时也侧面向市场表明其资金的严重不足。

资本市场给出了直接反应。12月6日收盘,微创医疗股价为8.68港元,跌幅达24.91%,并拖累整个“微创系”股价。除微电生理-U,其余几家“微创系”股价也受到影响,其中微创机器人-B跌9.91%,心通医疗-B跌7.51%,微创脑科学跌3.47%,心脉医疗跌2.16%。

进入2024年,微创医疗再次上演“借新还旧”。

4月5日,微创医疗发布公告称,为偿还2026年可换股债券未偿还款项约4.48亿美元,原贷款人同意提供1.5亿美元可换股定期贷款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融资却包含了隐含条件。高瓴投资等原贷款人在给予1.5亿美元大额融资的同时,也与微创医疗确立了近3年须达到的约束性目标:2024年至2025年,应减亏至-2.75和-0.55亿美元;2026年应盈利至少9000万美元。

这一切的背后,是近几年微创医疗经营表现得不如人意。

将时间拉回2020年,微创医疗的营收、归母净利润出现了自2014年以来首次负增长。微创医疗解释称,是由于疫情以及冠状支架集采带来的降价影响。

当年,国家开展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微创医疗的Firebird2及另一款Firekingfisher冠脉雷帕霉素洗脱钴基合金支架系统均中标,这导致微创医疗心血管介入业务收入和利润大幅下滑。

此后几年,微创医疗没有止住亏损的步伐。2020年至2023年,微创医疗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91亿美元、2.76亿美元、4.37亿美元、4.78亿美元,四年累计亏损13.8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90亿元。

与此同时,常兆华的持股比例逐渐降低。截至2021年6月30日,常兆华持有微创医疗7248万股,占比3.99%;截至2023年6月30日,常兆华持股数量为3121万,占比1.70%。

“分拆王”遭反噬


号称要对标美敦力的微创医疗,曾被称为资本市场的“分拆王”。

1998年,微创医疗创立,在主攻心脏病10年后就开始多元化布局,陆续覆盖了骨科截至发稿,微创医疗的市值只有120.7亿港元,神经、医疗机器人、医美、康复等12个赛道,公司于2010年9月在港交所上市。

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微创医疗采用“生产上市公司”的模式,即一边拓展新业务,成立子公司,一边引进各路投资者一起“养”,再拆分出来上市。

分拆资产上市不仅能为子公司带来更多发展资金,还有助于微创系的壮大发展。

于是,自2019年7月以来,“微创系”版图日益扩大,拆分出心脉医疗、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创脑科学、微创电生理成功上市。

2023年5月,微创心律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已经是微创医疗创始人常兆华的第7个IPO。

值得一提的是,微创心律在C轮融资中引入了对赌协议,如若微创心律不能在2025年7月17日前完成上市,或微创心律IPO发行市值少于15亿美元且募资额少于1.5亿美元,均会面临赎回风险。赎回代价大约是1.5亿美元加上8%的应计复合年利率。

分拆出来的子公司,大多是针对当时的热门赛道,但目前也只有微创脑科学和心脉医疗处于盈利状态,大多数的分拆反倒拖累微创医疗,造成了并表亏损。

在2023年的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明确表示,公司的长期战略是分拆12家公司独立上市。微创医疗旗下有多达50余家的子公司都将通过入股、并购等形式注入前述12家上市公司中。

这也令投资者们对微创系的争议颇多。在投资平台上,有人认为微创医疗母公司正在被“掏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分拆本就是一把双刃剑。“故事”讲得再好,归根结底,要想在资本市场上站稳脚跟,还是要靠微创医疗和子公司们用业绩说话。

常兆华曾表示,哪怕几乎到了“弹快尽,粮将绝”的时刻,我对于“迟早会有一个高端医疗器械集团从这里走向世界”的信念从未有过片刻的怀疑。但如今从事实看来,微创医疗似乎与自身的目标渐行渐远。当市场不再认可微创医疗这种拆分策略时,微创医疗又该如何收场?

截至2023年末,微创医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达到10.20亿美元,但由于其仍处于持续大额亏损状态——2023年微创医疗净亏损6.49亿美元,经营现金流为-2.31亿美元。由此可见其财务压力并不算小。

在2024年3月8日发布的2023年业绩预告中,微创医疗公司管理层罕见地给出盈利承诺,首次表示:未来将充分重视财务报表的健康度及现金流的充裕性,通过聚焦业务,提高收入,降低研发费用等相关费用率,致力于在未来几年大幅减亏并实现盈亏平衡。微创医疗最终能否兑现这一承诺,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