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雷霆”问责背后:“上云率”逼出造假案,KPI之困与
2025年10月,华为纪律检查委员会的一纸处理意见在科技圈掀起波澜。
据《澎湃新闻》、《凤凰网财经》等多个媒体报道,华为常务董事、云计算BG CEO张平安被连降三等,薪资相应下调,同时云服务产品部、全球销售服务部与全球生态部三位部长也因管理失职被连降两等。这场针对云计算BU“系统性业务造假与经济舞弊”的问责,呈现出罕见的“自上而下”追责特征。

就在事发两个月前,华为云刚刚完成了大规模组织优化,撤销合并数十个部门,聚焦AI与算力领域。
01
舞弊事件全貌与华为的雷霆问责
华为云计算BU的造假问题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系统性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
根据调查结果,华为云部分团队采用了“签大单后协商退款”的方式突击完成KPI。据《粼粼凛凛》等报道,这种操作手法虽然能够在短期内美化业绩报表,但却严重损害了业务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经济舞弊问题更是直接触及法律红线。内部通报直指“虚报收入”、“关联交易”等违规行为,可能涉及通过关联公司虚构交易循环、虚增采购成本套取资金等手法。这类行为不仅扭曲了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更可能衍生出商业贿赂等刑事风险。

华为的监察体系对此展现了零容忍的态度。作为业务第一责任人,张平安的职级连降三级,薪资也相应缩水至新职级上限。不仅如此,云服务产品部部长张宇昕、云计算全球Marketing与销售服务部总裁石冀琳、云计算全球生态部部长康宁等三名高管,也因管理不到位被连降两等。

此次问责的范围和力度体现了华为“制度高于人情”的管理哲学。从发现问题到跨级问责,纪律委员会展现出对高管层同样不留情面的执行力。这种彻底的问责机制,彰显了华为对内部腐败和造假行为的坚决态度。
华为对造假问题的零容忍态度有其制度基础。早在2014年,华为就下发了《关于对业务造假行为处理原则的决议》,明确禁止各类造假行为。2017年,道德遵从委员会再次重申并组织学习了这一决议,体现出华为在这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此次问责风暴的核心意义在于维护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当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复杂度持续增加时,保持组织纯洁性和业务真实性成为巨大挑战。华为通过这种雷霆手段,向内外传递了明确信号:无论职位多高,贡献多大,触犯底线必将受到严惩。
02
增长压力与造假动因的多维分析
华为云业务造假背后,折射出的是云计算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与企业内部增长压力的双重挤压。
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达到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6%,AI相关需求已成为推动企业向云端迁移的主要动力。
在市场格局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阿里云以33%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市场首位,其AI相关工作负载已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华为云虽以18%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营收同比增长18%,但与领头羊的差距依然明显。这种竞争态势为华为云带来了巨大的业绩压力。
回顾华为云的发展历程,其曾是中国云市场一匹增势强劲的“黑马”。然而,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华为云的增速明显放缓。据2024年华为年报显示,华为云增速仅约8.5%。这种增长放缓的状况,可能促使部分团队寻求短期业绩美化手段。
在激烈的市场份额竞争中,华为云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要缩小与阿里云的差距,另一方面还要应对火山引擎、腾讯云等对手的追赶。这种竞争环境无形中增加了业务团队的压力。

据《蓝血研究》等报道,华为特有的狼性文化和严格的业绩考核制度,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这种机制激发了员工的奋斗精神,推动了业务发展;另一方面,当业绩指标设定过于激进或不切实际时,可能促使部分团队采取短期行为。考核导向与激励机制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选择。

造假动因的深层次分析显示,当团队面临过高业绩目标时,可能产生“目标与能力不匹配”的困境。华为云此前出现问题的部分团队采用的“签大单后协商退款”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业绩注水行为。这种行为虽能暂时完成KPI,却损害了客户信任和长期合作关系。
在AI驱动的新一轮云计算竞争中,市场对华为云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存在落差。资本市场和客户往往更关注显性增长数据,而这种外部期待可能间接促使业务部门追求数字上的表现而非实质性的健康增长。当短期业绩成为主要考核指标时,真实业务价值可能被忽视。
03
刮骨疗毒与华为云的未来走向
此次问责风暴与华为云的战略调整紧密相连,呈现出刮骨疗毒的决心。
据《上海法治报》等多个媒体报道,2025年8月,张平安发布内部通知,宣布对云BU下层组织进行大范围撤销与合并,重点围绕产品部、公有云服务部及研发部等核心团队,涉及数十个部门,波及上千人。有消息称,组织架构调整后,华为云明确聚焦“3+2+1”业务方向,即通算、智算、存储三大基础业务,AI PaaS、数据库两大平台业务,以及安全业务。

8月25日,针对最近的组织优化和人员调整传闻,华为云回应称,通过软硬协同与架构创新提升云服务价值,并加大对AI产业与算力产业的资源投入。这一调整反映了华为云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增长的战略转变。
在技术布局上,华为云在AI领域积极跟进。在2025年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张平安分享了华为云在AI云服务、大模型、具身智能、AI Agent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落地实践。这表明华为云正试图通过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竞争,而非仅仅依靠市场扩张。

华为云的这次“刮骨疗毒”与其AI战略布局密切关联。华为云拥有昇腾“910B”芯片,实现了训练与推理一体化,尤其在AI模型训练能力上展现出强大实力。2025年上半年,华为研发投入为969.50亿元。这种技术投入为华为云的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对内部腐败一直持“零容忍”态度。据《财联社》等报道,2025年3月10日,华为通过内部平台“心声社区”通报了一起涉及72名正式员工和19名外包员工的招聘舞弊事件。此次对云计算高管的问责,是这一治理逻辑的延续和强化。

从行业视角看,华为云事件折射出中国云计算行业面临的普遍挑战。经过多年“堆钱式竞争”,云服务企业普遍面临三个难题:一是投入巨大、盈利周期漫长;二是客户迁移成本高、续约周期长;三是AI大模型拉动了新一轮硬件和算力投资,却未带来等比例现金回流。在这种行业背景下,华为云的转型更具挑战性。
未来发展方向上,华为云需要从“扩张逻辑”转向“精耕逻辑”,从比规模到比盈利、比生态能力。在中国AI云市场这一高速增长的市场中,华为云需要凭借其在政企市场的积淀和算力优势,实现真正有质量的增长。
总结
华为此次对云业务高管的严厉问责,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在这家以纪律严明著称的科技巨头,有些东西比短期增长更重要。造假问责背后,是一次增长模式的更替——过去的华为云在追求“上云率”,未来的华为云必须追求“上心率”。
对华为云而言,这次事件既是危机也是转机。通过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新,华为云有望建立更加健康的业务基础和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模式。
猜你喜欢
携手华为 大有可为!万兴天幕2.0重磅亮相华为HDC2025
6月20日下午,全球领先的新生代数字创意赋能者万兴科技深化AI布局,携万兴天幕音视频多媒体大模型2.0及基于万兴天幕2.0能力底座打造的终端应用新品万兴天幕创作广场亮相华为开发者大会2025(HDC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