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凡重启阿里:一场AI重构内核的千亿实验
在此背景下,蒋凡的回归与权力集中,不仅是一位高管的个人沉浮,更折射出阿里在战略、组织与技术层面的深层变革。
从“价值观刚性”到“业务弹性优先”,从“流量争夺”到“生态协同效率”,从“业务支持”到“AI重构内核”,蒋凡正以其实践重新定义阿里的发展逻辑。
01
组织逻辑之变:从“价值观刚性”到“业务弹性优先”
蒋凡的职业生涯起伏,是阿里组织哲学从“价值观刚性”转向“业务弹性优先”的缩影。
2020年,蒋凡因个人生活风波被取消合伙人身份,从核心业务调离至国际数字商业板块,一度被外界视为“流放”。
然而,阿里并未因此彻底放弃蒋凡的价值,而是基于业务需求,将其调配至海外战场。蒋凡在国际业务中交出了亮眼成绩:2025财年,阿里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收入达1323亿元,同比增长近三成,成为集团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这一表现使蒋凡在2024年重归核心管理层,并于2025年进入阿里最高决策机构——合伙人委员会,成为最年轻的成员。
这种“起落”背后,是阿里组织逻辑的根本变革:从强调价值观的纯粹性,转向以业务韧性与实战结果为核心的实用主义。
阿里组织弹性的另一体现是“战中选将”的用人机制。2023年9月吴泳铭出任CEO后,推行“年轻人提上来、用起来”的原则。蒋凡的回归正是这一逻辑的实践:他既懂技术(曾主导手淘“千人千面”算法),又具备国内与国际业务的双重经验,完美契合阿里“聚焦电商、AI驱动”的战略方向。
同时,阿里合伙人制度的“瘦身”进一步强化了组织弹性。2025年6月,阿里合伙人团队从26人精简至17人,彭蕾、张勇等9位元老退出,而新任合伙人几乎全为一线业务负责人。这种调整使组织决策更贴近战场,避免了官僚化与僵化。
深层来看,阿里的组织变革是对行业竞争环境的主动适应。在增量见顶的背景下,企业需通过快速迭代人岗匹配以应对市场变化。
蒋凡的职务轨迹(国内电商→海外业务→统管国内外电商+本地生活)实则是阿里的“组织弹性测试”,验证了以业务需求定架构、以能力匹配定人选的敏捷性。这种机制使阿里能在抖音、拼多多等对手冲击下快速调头,例如2024年国内消费理性化趋势凸显时,阿里迅速调回蒋凡,推出“淘宝闪购”业务,四个月内实现日订单峰值1.2亿单。这种弹性组织降低了内部摩擦成本,提升了资源分配效率,为阿里的长期增长注入确定性。
蒋凡的回归与阿里的组织调整,标志着其从价值观刚性向业务弹性的转变。通过“战中选将”与合伙人制度瘦身,阿里构建了以业务韧性为核心的组织机制,使其在竞争中保持敏捷性。这种变革不仅是人事调整,更是阿里应对行业变局的战略升维。
02
竞争维度之变:从“流量争夺”到“生态协同效率”
在业务层面,蒋凡正将阿里的竞争维度从“流量争夺”升级至“生态协同效率”。核心举措是通过整合分散业务,构建“远场电商+近场零售+本地生活”的立体化生态。
2024年11月,阿里成立电商事业群,由蒋凡统管淘宝、天猫、国际业务、1688、闲鱼等板块;2025年6月,饿了么与飞猪并入该事业群,形成覆盖实物电商、即时零售、旅行服务的超级平台。
这一整合的逻辑是通过协同效应,将阿里原有的资源沉淀转化为结构性优势。例如,淘宝闪购与饿了么的整合,不仅带来了日均8000万单的订单量,还通过高频消费提升用户黏性,带动淘宝DAU大幅增长。
这种“高频带低频”的流量循环,改变了传统电商依赖补贴获取流量的模式,降低了获客成本。
生态协同的另一个关键是供给侧壁垒的构建。蒋凡通过整合阿里多年的供应链、物流与数据能力,形成“立体零售网络”。在近场零售中,淘宝闪购的“闪电仓”已突破5万家,25%的供给直接来自阿里生态(如盒马、天猫超市);在远场电商中,天猫品牌线下门店接入闪购体系,实现“线上下单、门店发货”。这种整合使阿里具备任何单一平台难以复制的优势:外卖起家的平台缺乏电商基因,传统电商平台则缺乏即时履约网络。
效率提升是生态协同的终极目标。蒋凡在阿里发动了一场“成本重构”战役,通过规模效应与科技赋能优化UE(单位经济模型)。例如,淘宝闪购通过订单密度提升与客单价增长,单均履约成本显著下降;AI调度系统将配送时效压缩至分钟级,成本大幅降低。这种效率优化不是简单的补贴战,而是通过运营升级实现结构性成本优势。
据《格隆汇》等多家媒体报道,蒋凡预测,未来三年闪购和即时零售将为阿里带来1万亿交易增量,其本质不是规模扩张,而是通过生态协同重构人、货、场的匹配效率。
蒋凡通过业务整合,将阿里从流量竞争带入生态协同效率的竞争。通过构建“远场+近场+本地生活”的闭环,阿里将原有资源转化为网络效应,实现流量低成本循环与供应链效率提升。这不仅是一场业务升级,更是对零售行业竞争逻辑的重构。
03
技术驱动之变:从“业务支持”到“AI重构内核”
在技术层面,蒋凡与吴泳铭形成“业务+技术”双核驱动,将AI从业务支持工具升级为重构商业模式的核心引擎。
阿里2025年宣布未来三年投入3800亿元于AI+云领域,超过过去十年总和。
在电商场景中,AI不再仅是优化工具,而是深入供应链、物流、用户体验等环节,成为业务创新的内核。例如,淘宝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推出“淘宝问问”AI助手,能理解复杂购物需求,提供个性化推荐;AI工具“生意管家”帮助商家生成商品描述、分析数据,中小商家推广成本大幅下降。这种技术应用不再是“降本增效”的辅助角色,而是重新定义了电商的运营模式。
AI对供应链的重构尤为深刻。阿里将AI技术应用于全链路管理,实现“以销定产”的精准运营。例如,通过分析历史销售数据、季节因素与市场趋势,AI系统预测商品需求,优化库存布局,这种技术赋能使阿里从“交易平台”升级为“智能零售基础设施”。技术的深度应用,使阿里在体验与效率上构建了差异化优势。
AI驱动为阿里打开了第二增长曲线。2025财年,阿里云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多个季度实现大幅增长,云业务占总收入比重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AI技术成为电商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蒋凡在财报中强调,AI驱动不仅提升了用户体验,还优化了商家效率,例如“全站推广”工具帮助商家提高营销效率。这种技术赋能使阿里在增长放缓的市场中保持韧性,2025财年淘天集团收入同比增长,扭转了此前增速停滞的局面。
在AI技术革命下,蒋凡推动阿里从互联网公司向AI驱动型科技公司转型。通过将AI深度植入电商全链路,阿里重构了成本结构、用户体验与供应链模式。技术不再是支持工具,而是成为业务创新的内核与增长的新引擎。
总结
蒋凡对阿里的重新定义,是一场组织、战略与技术的三位一体变革。
在组织上,从价值观刚性转向业务弹性,通过“战中选将”与合伙人年轻化提升敏捷性;在战略上,从流量竞争升级为生态协同效率,通过整合业务构建立体化零售网络;在技术上,从业务支持跃迁至AI重构内核,以科技驱动第二增长曲线。
这三大变革折射出阿里在行业变局中的应对逻辑:以组织弹性应对不确定性,以生态协同提升效率,以技术重构重塑增长内核。
对于投资者而言,蒋凡的实践不仅关乎阿里自身,更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转型提供了重要范式:在存量竞争中,企业需通过内部效率提升与技术创新,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增长的转型。
猜你喜欢
3年亏26亿,前CFO炮轰,斑马智行IPO是战略布局or资本游戏?
对单一技术路线押注过重,还是对行业终局判断精准?答案将写在斑马智行未来三年的财务报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