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贷款的未来,不是一个“持牌”就能敷衍的

读懂新金融读懂新金融2021-02-25 08:32 大公司
从P2P 到助贷再到网络小贷再到今天无差别的约束,它们繁荣与衰落的历史提醒着我们:实质重于形式,拿个牌照、“烧几株高香”就万事大吉的年代过去了,牌照是一个入场券,但不是免死金牌,以后要“多做善事、诚信礼佛”才能活的久远。

2月20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下发。

“文”狠话不多,《通知》区区数百字改变的将是整个互联网贷款的格局,想要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持牌”就能实现的,毕竟金融监管的直接目的不是让所有互联网贷款业务的经营主体持牌。

实质重于形式,持牌是形式,是必经之路,让它们合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健康运营,才是实质、终点。

如何步入终点?最核心的是各类文件中反复提到的那句不被人重视的“废话”。

1、两次大手术

金融市场像是一匹野马,金融监管像是马身上的缰绳,需要马自由驰骋的时候,就要把缰绳松一松;需要马稳一点的时候,就要把缰绳紧一紧。

缰绳的正确,至少避免了两次危机,第一次是房地产危机。

2020年,新冠疫情对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国没有以房地产来刺激经济,相反还进一步限制了银行房地产贷款余额占贷款余额的比例上限,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这需要多大远见和决心?

在过去很多年里,我们一直在强调房地产的泡沫过大,但没人相信房价会跌,但如果房价无限上涨,金融危机一定会重演,试想下如果中国的银行大量破产会是什么后果?坚决而强硬的调控,避免了一次危机。

第二个避免的,就是互联网贷款危机。

虽然名义上互联网贷款多为小额、分散,但它同样存在集中性风险。

一方面联合贷款、助贷、P2P等业务形式的存在,将小额、分散的贷款集中在了单一的经营主体之上,而在过去十几年里这些主体又往往是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的影子银行,蛋壳公寓暴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十几万用户就形成了十几亿的窟窿;相比于蛋壳公寓暴雷这种偶发性事件,P2P暴雷潮和714高炮时期引发的逃废债风波更是一记警钟。

另一个方面去看:广泛存在的多头借贷,让很多借款人的融资能力无限放大,这导致借款人本应小额、分散的负债变得高度集中,同时无限下沉的互联网贷款令其用户群体不断扩大,若不加以控制,风险会不断膨胀,若干年后一旦引爆,其后果不堪设想。

针对这两类风险的大手术,近几年一直在进行,未来大概率还会进行下去,《通知》不会是互联网贷款整治的终点,监管针对互联网贷款这一新兴的贷款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治。

2、三件大事

要理解《通知》,就有必要对过往几年互联网贷款市场和监管的博弈做一个全面的回顾。

在互联网贷款野蛮生长的时期,砍头息、高利贷、暴力催收如影随形,引发了社会问题更囤积了金融风险,逃废债问题愈演愈烈,更可怕的是: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许多持牌金融机构和老百姓不同程度的参与引发了这些问题,并成为风险的实际承受人。

如何做好“互联网贷款”这场大手术?近几年监管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2017年底的“小额现金贷”的整顿,从历史的角度去看,这次整顿更像是为未来确定了方向,起到了威慑作用,但对于市场环境的改善作用有限。

第二件事是2019年针对“714高炮”的全方位整治,从放贷端到数据端再到催收端......全链条定点清除,消灭一批黑色的,规范一批灰色的,其效果也很明显,互联网贷款的“病”好了七七八八。

第三件事是2020年P2P的末日,让民间资本没有了无门槛成立机构去放贷的可能。

互联网贷款发展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除了资本的逐利性和特定时期内的监管缺位外,更本质的原因是互联网贷款经营机构如P2P、助贷及中小持牌金融机构往往要承担高企的资金、获客和风险成本,以及普遍不高的业务规模(相比于银行),这些决定了中小互联网贷款机构在早期要生存就必须在灰色地带铤而走险。

这样的互联网贷款,对于金融体系价值有限而后患无穷,故而近几年监管不断去芜存菁,而现在到了大洗牌的时候。

3、一次大洗牌

互联网贷款的变局不仅仅是源于《通知》本身,而是近几年温水煮青蛙式的政策组合拳,互联网贷款的玩家要应对,不是一句简单地持牌化经营就可以的。

《通知》直接拿走了很多机构的蛋糕,比如那些科技能力薄弱,通过联合贷躺赚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银行);再比如那些资本实力薄弱,通过与银行合作超杠杆经营的第三方机构;在这个过程中,外国银行分行、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不能独善其身。

在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一些机构的利空必然会成为另一些机构的利好。如何成为后者?有两个例子可以作为参考:

1、美团金融、京东数科等企业大力发展的联名信用卡,帮银行做大了客群,让客群留在银行的产品里,而不是留在借呗、微粒贷这种三方的产品体系中,同时又保持了银行的风控自主性。

有一句话在往期文件被频频提及,但总是被认为是废话,它《通知》中的描述是:

“落实风险控制要求。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控制主体责任,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并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外包。”

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互联网贷款业务未来的唯一方向,市场上为银行提供全链条风控服务的助贷企业,路可能会越走越窄,“辅助永远不要想成为ADC”。

2、IPO暂停之后的蚂蚁痛定思痛,在监管没有下达文件之前,就直接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这不只是“懂事”,更是一种智慧。

“马”如果要做大做强,必须要走在“缰绳”前面,洞悉“缰绳”的走向才能提前布局。在这一点上,一向战略超前的蚂蚁集团在IPO暂停后,再次洞悉了未来规则:过去十几年里,会打擦边球是企业做大做强的秘诀;未来的N年里,在合规方面走在监管前面,是提前布局的关键。

要么在缰绳勒紧前,主动把产品调整为社会、金融系统需要样子;要么等缰绳勒紧后,哭着喊没活路。

从P2P 到助贷再到网络小贷再到今天无差别的约束,它们繁荣与衰落的历史提醒着我们:实质重于形式,拿个牌照、“烧几株高香”就万事大吉的年代过去了,牌照是一个入场券,但不是免死金牌,以后要“多做善事、诚信礼佛”才能活的久远。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