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百度联合吉利造车,李书福身价涨两百亿港元

AI财经社李牧2021-01-09 18:54 大公司
一则传言,令吉利创始人李书福身价暴涨超200亿港元。

一则传言,令吉利创始人李书福身价暴涨超200亿港元。

2021年1月7日晚间,据路透社报道,百度正计划与吉利合资成立智能电动车公司,由百度提供车载软件、吉利负责工程技术,改造吉利现有工厂进行车辆生产。其中,百度将拥有新公司的多数股权和绝对投票权,当前双方正在商讨使用吉利的可持续体验架构(SEA)进行未来产品开发。

这似乎是不久之前百度“下场造车”消息的进一步证实。2020年12月,多家媒体报道百度正试图参与制造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并与包括吉利、广汽、一汽红旗等车企进行磋商,探讨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

靴子真的落地了吗?百度选来选去,最后要上吉利的车?对此,吉利和百度方面均回应称,不予置评。

但资本市场的嗅觉是灵敏的。受上述消息影响,港股吉利汽车股价盘中涨幅一度高达20%,尽管随后稍有回落,但截至1月8日收盘,涨幅仍高达19.6%,市值约上涨535亿港元,由于李书福通过直接和间接的形式共计持有吉利汽车约38%的股份,故其身价一日之间暴增约203亿港元。

与此同时,受此消息与回港二次上市的双重利好,百度1月9日股价大涨15.57%,总市值近820亿美元。

尽管百度与吉利之间的合作并没有最终得到认证,但逻辑上双方却可互为“依靠”,日后若真的成行,无论对于双方股价还是业务格局来说,都将是一个想象空间巨大的新故事。

百度会造车吗?

作为中国最早诞生的一批互联网科技公司,与阿里和腾讯并称“BAT”的百度向来被外界认为“严重掉队”,尤其是2018年前百度总裁陆奇出走后,由AI人工智能撑起的千亿市值几乎在瞬间崩塌,此后更是长期在600亿美元以下徘徊,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中讲出新的故事,从而再次受资本市场青睐,一直是百度想要突破的困局。

七年前搭建的Apollo平台为百度提供了破局的可能,由于其囊括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智慧交通等未来智慧出行的三大核心板块,也令其成为百度手中最富价值的钥匙。若梳理以往百度股价上涨的时刻,会发现大多与Apollo平台相关。

如今一谈到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恐怕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车公司,但是在专业性的研究和测评榜单中,特斯拉却一直都是垫底的存在。

相比之下,百度不仅长期榜上有名,且就自动驾驶技术实力而言,更是处于“领导者”地位。据国际权威机构Navigant Research(NR)此前发布的自动驾驶竞争力榜单显示,百度不仅是中国唯一一个上榜的企业,更是与Waymo、Cruise和福特等并列为“领导者”,相比之下,特斯拉只能被称为“追随者”,而造车呼声最高的苹果则被踢出了榜外。

此外,据美国加州机动车管理局DMV公布的2019年度《自动驾驶车辆接管报告》,百度Apollo平台在加州的测试里程达108300英里,接管数据MPI(Miles per Intervention)为18050英里,连续三年位列榜首。另据《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报告(2019年)》,百度亦以52辆测试车和75.4万公里的新增测试里程连续两年领先国内对手。

客观来看,百度拥有1900项自动驾驶全球专利和近500万英里的累计测试里程,在未来智慧出行“皇冠”上的“明珠”自动驾驶领域,其霸主地位是当仁不让的。事实上,自动驾驶技术不仅是外界猜想百度造车的依据,也是其有朝一日真想造车的“底气”所在。

此前,百度董事长李彦宏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过“百度不会造车”,但有分析人士告诉AI财经社,无论是从其Apollo智能生态真正实现落地,还是从其市值重回高峰的角度来看,百度都有造车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大好,以特斯拉和中国造车新势力为代表的新能源车企均在2020年下半年在资本市场获利颇丰,其中,几乎与百度Apollo同时出现的蔚来,当前市值已经超过了这家老牌互联网科技巨头,其焦虑可想而知,上述人士认为,百度也不想错过这波红利期。

此外,对于一家商业公司而言,开发任何技术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其带来更多的营收和利润。而百度每年要为Apollo投入数十亿美元,这无疑会让其背负巨大的财务压力,在百度每季度面向投资者的电话会议上,“Apollo什么时候能带来收入?”便是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

同时,百度之所以重新点燃资本市场的兴趣,很大原因还是依靠其Apollo智能生态系统带来的想象空间。此前瑞银曾在报告中指出,Apollo的估值约为100亿美元,不过也有分析认为Apollo的估值应该在300亿美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分析机构对Apollo的估值,是建立在其会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实现落地,并进入真正的“收获期”。

事实上,百度也一直在寻找将Apollo变现的可能。2020年12月8日,百度正式发布Apollo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该方案包含智驾、智舱、智图、智云四大系列产品。其中,Apollo智舱已经与超过70家车企600款车型展开合作,已实现超过100万台的小度车载OS前装量产搭载,在2020年智能新车市场占比第一。同时,Apollo智驾也已开启大规模量产,与广汽、威马、长城等品牌在AVP开展量产合作。

拥有一款真正属于自己的汽车,将是百度Apollo智能生态系统实现完全闭环的最后一步。汽车分析师张翔对AI财经社分析称,类似百度等科技公司开发的自动驾驶技术和软件生态系统等都是虚拟的,必须要与车企深度捆绑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百度为何找上吉利?

在百度目前合作的车企中,当属一汽和威马最为深入。此前,百度与一汽联合打造的中国首条L4乘用车前装产线已在长春投产下线。至于威马,百度不只是其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两家联手打造的具备AVP功能的威马EVOLVE也即将下线。

但是,一汽体量过于庞大,且燃油车还是其当前的主销产品,更加重要的是,百度并非一汽在探求自动驾驶之路上的唯一合作对象,还有诸如小马智行、Plus和T3出行等科技公司。威马也并非百度“理想”的合作对象,一方面是其体量太小,据威马最新公布的数据,其2020年的总交付量为22495辆,尚不及蔚来的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威马还处于品牌培育期,要谈反哺股东还言之尚早。

无论从整车制造工艺还是从体量和品牌上来看,吉利当前正是百度预选名单上“最佳”的合作对象,张翔认为,一个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一个是中国最大的自主车企,百度与吉利合作可谓是“强强联合”。

对于吉利而言,百度又何尝不是一个“救星”呢?

吉利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野心勃勃。2015年,吉利发起“蓝色吉利行动”,并提出目标: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整体销量90%以上。在随后几年中,吉利连续发布了几何、Polestar(极星)、Smart、枫叶汽车、远程汽车和伦敦电动车等6个新能源品牌,几乎涵盖了从入门到豪华的所有车型。

不过,吉利尽管表现上几乎抓住了所有细分人群,但新品牌的培育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尤其在多品牌战略下,吉利的重心始终不够明确,用力分散更加导致资源无法高度集中,从而导致其每个品牌的反响都很一般,也令吉利始终无法向比亚迪一样摆脱消费者对其传统车企的固有印象。

更加重要的是,前几年激进的扩张战略造成了吉利当前产能的严重过剩。2019年,吉利新建成3家工厂,总产能也从原来的171万辆猛增至210万辆。可后续随着车市低迷,吉利在2019年的产能利用率以不足60%,进入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吉利的产能利用率更是仅仅为45.8%。

吉利若真的携手百度造车,不仅可以撕下传统车企的标签,更加可以盘活闲置产能。所以,对于双方而言,这是一场“互助互救”运动。汽车流通行业分析师李颜伟对AI财经社表示,在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大潮中,百度和吉利都没有跟上节奏,但是双方合作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不过将来双方还会面临品牌塑造和销售策略的多方面的挑战。

科技巨头爱上车

事实上,不止百度,每家科技公司都有一个“造车梦”,如苹果公司早在2013年就宣布进入汽车领域,虽然承载“Apple Car”梦想的“泰坦计划”一波三折,但以公开报道来看,苹果当前已经在自动驾驶、车载系统和电池技术上实现了布局,甚至有消息称其第一款量产车将于2024年投产。

在国内,除了滴滴已与比亚迪合作推出了面向出行市场的D1车型之外,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科技巨头华为。华为早在2014年就在车联网领域有所布局,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2019年更是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特斯拉现在能做到的,我们都能做到”。

在2020年的北京车展上,一向低调的华为更是将一辆透明的汽车模型搬到了展区,“你能看到的所有硬件都是华为自己制造的”,当时一位华为员工在展位上对AI财经社介绍称,“华为不仅在软件控制系统上做研发,也会自研自产车辆传感器等硬件设备”。

不过,尽管有关华为造整车的传闻也时有传出,但其也多次对外作出否认,并明确表示只想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但鉴于华为此前“不造手机”的食言,外界并不相信华为不造车的承诺。有接近华为的业内人士对AI财经社分析,以华为如今的体量,它必须要不断成长才能维系下去,而汽车是它下一个至少几百亿美金的市场,不管是从华为自身还是大的行业判断,华为未来一定会造车。

以百度、苹果和华为等为代表的科技公司的逻辑大同小异,随着汽车产业电动化和智能化方向逐渐明朗,以及世界各国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限制燃油车生产并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时在智能汽车领域布局也是其“明智之选”。

根据IHS Markit预测,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将不断增长,至2025年接近20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75%以上。今年10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占比达到25%左右,2035纯电动汽车成为销售主流。

与此同时,智能电动车也给了科技巨头们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入下一个万亿规模市场的机会。汽车分析师巴虎德对《财经天下》周刊分析称,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车的技术难度大幅降低。同时,消费者选择电动车看重的不再主要是汽车的性能,而是在科技和智能上的体验。

在这方面,科技巨头恰恰具备领先于传统车企的研发能力,这也几乎是它们“唯一”的优势。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