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利润双降,投资收益疑似与宣传不符,陆金所能否挽回投资者信赖?

财富独角兽恒心2023-09-06 10:58 大公司
近日中国平安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陆金所控股发布了2023年中期业绩公告,这无疑是一份糟糕的答卷。

近日中国平安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陆金所控股发布了2023年中期业绩公告,这无疑是一份糟糕的答卷。

根据财报显示,二季度,陆金所控股总收入同比下降39.4%至92.7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65.8%至10.04亿元;上半年,由于整体交易量及贷款余额减少,陆金所控股总收入同比下降40.7%至193.48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78.9%至17.36亿元。

没有什么能比亮眼的业绩更能打动投资者,陆金所控股营利齐降自然引起投资者的不满,财报发布后的首个美股交易日,陆金所控股股价下挫4.58%,盘中还创下1.16美元的历史最低价,收于1.25美元,市值只有28.66亿美元,距离历史高点蒸发了300多亿美元。

资料来源:富途牛牛。

据悉,陆金所控股成立于2011年,以P2P业务起家,依托“平安系”金融生态优势,在P2P行业站稳脚跟,自然也倍受投资者青睐,刚开始的几年高歌猛进,2015年至2019年先后完成了A、B、C三轮融资后,投后估值也一路攀升,由100亿美元升为394亿美元。但好景不长,在P2P乱象爆发后,陆金所开始弱化此项业务,并在2019年8月P2P产品彻底下线,市值也随之暴跌,短短4年估值缩水2000亿,俨然坐上了“过山车”。

此前陆金所控股更是因发展受到了挑战,贷款增长、利率和资产质量的下行压力,被摩根大通将评级从“增持”下调至“减持”。无独有偶,陆金所控股代销理财产品频遭投诉,暴力催收、违规展业等问题屡见不鲜。

背靠中国平安这棵大树,陆金所控股为何不受投资者待见?

01

盈利能力承压,逾期率继续攀升

诚然,作为为数不多蹚过P2P爆雷潮且硕果仅存的平台之一,陆金所控股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这背后与背靠中国平安有着密切关系。

基于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模式,平安银行、平安产险信保业务与平安普惠相互配合,构筑了一个同气连枝的信贷版图——平安银行通过低成本资金和牌照优势攫取了最优质的客户;相对次级客户则由平安普惠对接外部资金提供助贷服务,平安产险通过信保业务为此增信。

再来看这份答卷,除了盈利能力承压外,陆金所控股其他方面的表现还算可以,尤其是资产质量企稳。

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陆金所控股累计服务借款人达1970万人,赋能的零售信贷余额达人民币4264亿元,其中二季度新增贷款为535亿元。截至6月底,消费金融贷款在陆金所控股新增贷款中占比由一季度24.4%提高到33.5%,消费金融贷款余额328亿元,不良率环比下降。

事实上,自2022年起陆金所控股就采取了审慎的经营策略,注重新增资产质量,加强风控,并更加聚焦更具活力的地区和高品质客户。从二季报来看,作为主要风险指标,陆金所控股二季度已赋能贷款总额的C-M3逾期率为1.0%,与第一季度持平,止住下滑。

但需要警惕的是,陆金所控股二季度30天以上逾期率和90天以上逾期率还在继续攀升。截至2023年6月底,陆金所控股已赋能贷款(不含历史遗留产品及消费金融子公司贷款)总额的30天以上逾期率为5.9%,而截至3月底为5.7%;90天以上逾期率为3.6%,而截至2023年3月底为3.3%。其中,有抵押贷款的90天以上逾期率为1.7%,而截至2023年3月底为1.9%。另外,平安消费金融的资产质量也在稳步提升。截至2023年6月底消费金融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为2.2%,而截至2023年3月底为2.4%。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强风控,提高产能和效率,陆金所控股还开发了一个“AI+专家”模型。据悉,该模型整合了人工智能和风控专家的经验和能力,在风险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之间取得了平衡。此外,陆金所控股还升级了信贷损失预测模型,最近推出了首个专业领域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无师”,为风控人员在经营勘察、反欺诈等领域,提供智能指导和服务,帮助风控提效。

02

投诉量居高不下,虚假宣传更是“重灾区”

陆金所控股此前还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拟以介绍上市的方式登陆港交所主板,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根据招股书显示,本次介绍上市不涉及新股发售和融资,陆金所控股将继续保持在纽交所的主要上市地位并进行交易。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陆金所控股通过金融机构向投资者提供理财产品,包括资管计划、公募基金产品、私募投资基金产品及信托产品等。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经第三方投诉平台黑猫投诉网统计,与陆金所有关的投诉达400余条,平安普惠的投诉量则高达1.9万余,这还是在没有统计百度贴吧、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相关数据前提下,其中多条关于陆金所APP代销的理财产品的投诉,涉及问题主要为投资收益与宣传不符。

资料来源:黑猫投诉平台。

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一位投资者表示,“此前在陆金所APP购买过其代销的‘广发资管乾利一年持有A’产品,投入金融约2万元,发行机构同样为广发证券资管,购买页面亦宣传为‘中低风险’产品。然而购买后不久即累计亏损约2000元”。

据了解,该投资者于2018年通过陆金所APP购买过至信系列私募产品,彼时平台宣称若标的公司三年内未合格上市,标的公司将按境外扣费前10%/年复利进行回购,但直到2022年,标的公司仍未上市,投资者亦未收到本金和利息。目前经过协商沟通,发售私募产品的信托公司已将本金归还给投资者,但平台宣称的复利回购一直未予兑付。

这并非陆金所控股首例因“投资收益与宣传不符”被投诉,还有投资者表示,“2021年7月通过陆金所APP购买了一款名为‘广发资管乾利一年持有期债券C’的产品,投入约19万元。然而,投资这款定位中低风险的产品仅一两个月后,收益率即快速下跌,最终累计亏损约2万元。”事后该名投资者认为,该产品与陆金所APP宣传内容显示不一致,广发C产品投资股票的比例已超过20%,并属于私募专户产品,远超过其所能承受的风险等级。

【本文为博望财经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博望财经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请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并注明来源博望财经及作者名字。如不遵守,博望财经将向其追究法律责任。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