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门槛收紧,越秀、俊发等小物企还能赶上IPO的最后一班车吗?

AI财经社李逗2021-06-29 15:47 大公司
上市潮下,拆分物业上市变成了房企的"曲线救国"。 但在新规的要求下,规模论变得不再行之有效,盈利质量将成为上市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上市闸门收紧情况下,排队冲刺IPO的小物企们,能否迎来关键一跃呢?
上市门槛收紧,越秀、俊发等小物企还能赶上IPO的最后一班车吗?

房地产行业开发增速放缓的时代里,所有房企都不得不面对一道灵魂拷问——什么才是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一场“疫情”过后,物业站在了资本市场的风口。多家房企分拆物业公司单独上市,以此打造业绩第二曲线。而在“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里,物业上市的浪潮依然节节攀升,只不过,想要获得资本市场的掌声却并不容易了。

6月27日晚,越秀服务正式于港交所主板上市。但在上市首日,越秀服务的股价便迎来了破发,开盘报4.77港元/股,跌2.25%,总市值约70.53亿港元。同日,一家名为俊发七彩服务的物企,也向港交所提交了IPO申请书。根据中指院2021年物业服务百强企业排名显示,俊发七彩服务位列第23位。

物业上市浪潮里,越秀服务、俊发七彩服务已经属于赶了一个“晚集”。但在港交所门口排队的物业公司,却远远不止这两个。据AI财经社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8日,有22家物业公司正在港交所递表排队中,而通过上市聆讯的共有5家物业公司,分别为融信服务、中骏商管、越秀服务、阳光智博生活、长城物业。

相比往年,2021年的物企上市潮来的更为火热,仅仅今年上半年排队上市的物企数量,便已超过了去年全年之和。但无论是从盈利指标、经营质量、管理规模来看,这波上市潮的物管企业都较之逊色,它们大多面积较小,且盈利不佳,排在物管规模的尾部。

在物业板块分拆成潮的当下,小型物管还能否继续登上资本快车?这些“扎堆”上市的中小物企们,期望赶在风口期,登上资本市场的列车。但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房地产市场来看,留给它们的时间都不多了。

门槛收紧前,中小物企集中闯关

过去两年来,几乎所有房地产企业旗下的物业公司,不是在上市,就是在准备上市的路上。据AI财经社统计,自2018年以来,资本开始正式进驻物业市场,这一年仅有5家物管企业成功赴港上市, 2019年则共计12家公司上市,2020年物业上市潮更是凶猛,当年上市共计18家公司。

进入2021年,这股上市热潮愈演愈烈。

只不过,相比往年同期,今年不少物业公司的IPO进程却多了些许波折。尽管有21家物企提交IPO,但在2021年,仅有宋都服务、新希望服务、越秀地产等5家于上半年成功上市。

与此同时,不少物企还面临着上市失败,甚至二度递表的境遇。2021年初,三盛控股旗下的伯恩物业被叫停IPO,朗诗、融信服务则出现了多次递表的情况。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道,中小物企扎堆IPO,与最近的港交所提升交易门槛有关。

据了解,2021年5月21日,香港联交所刊发咨询总结称,计划于2022年1月1日起,将上市申请人主板盈利规定调高60%,并修订盈利分布规定。

新规的出台,主要影响的是这一类市盈率较高,但盈利较低的小型企业。而对于那些规模不够大、盈利不够稳定的小型物管将被直接拦在资本大门之外。

根据新规要求,上市企业需满足最近一个财务年度的归母净利润不低于3500万港币。 以此来看,20家物企中明宇商服、领悦服务、朗诗地产生活未能达到要求。此外,根据前两个财务年度归母净利润不低于4500万港币的要求,则有祥生活服务、融信服务等未能达标。

新规出台,无疑将让正在排队的或正酝酿上市的小型物管,增加更多压力。对于处于排队状态的企业来说,如果年底前不能通过聆讯,也面临着在2022年1月1日后重新递表,受到新规制约的情况。

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秘书长、中物研协总经理杨熙预计,截至2021年末,中国物业行业市场上的上市物企将达到70家。此外,中指研究院报告亦提出,预计到2021年末,物业板块上市公司总数量有望达70家,较2019年底的24家增长超150%。

上市门槛收紧前,预计下半年,将有更多中小物管集中闯关,赶在年底前递表。

分拆物业上市,估值真的“香”么?

房企们青睐物业公司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一方面,物业公司作为嫁接存量市场的通道,让此前以开发业务为主的地产公司,有了更多业务拓展的可能。打通物业公司,也成为打入存量市场的一道关口。但对于多数房企而言,物业上市最直接的意图,大多在于减轻母公司的债务压力。由于被资本市场热捧,物业公司的高估值,也给房企缓解资金链危机的空间。

譬如,2021年5月,碧桂园服务与雅生活先后进行配股,融得资金逾130亿港元,为进一步扩张疆域提供"弹药"。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截至6月28日,共有43家来自内地的物业管理公司在香港挂牌上市。这43家企业全部在主板上市,从市值上来看,这43家物企合计市值已经突破万亿大关。

高估值、高市盈率,是物业成为房企眼中“香饽饽”的重要原因。但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是,从2020年四季度开始,随着各大房企物业纷纷上市之后,上市物企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多,资本对物业也逐渐恢复理性。

根据克而瑞物管统计显示,2020年超6成物业股股价涨幅低于板块均值,另有近半物业股沦为"僵尸股"。

一定程度来看,物企的确赶上了风口,但也不是谁都能飞起来。旭辉总裁林峰近期便公开表示,物业分拆上市的风口已过去,除了一两个巨无霸(像万科、龙湖),其他基本会被主流投资机构忽略,资本只会关注行业TOP10的企业。

从中小物企上市的股价表现,便能窥一二。据公开数据显示,以往41家登陆港股的物业服务企业,总市值已从2020年初的2062亿元增至2021年6月10日的7861亿元。其中碧桂园市值已经达到2644.84亿港元(截至2021年6月28日收盘),而不少物企的市值却还不到40亿港元。

随着物业股的大量上市,曾经火热的物业股概念逐渐失去光环。尽管房企们分拆物业板块上市的热情不减,但资本市场已逐渐回归冷静,破发成了常态。

对于等着扣响资本大门的中小物企来说,他们需要重新向资本市场讲一个新故事。以往,物业公司的资本故事,始于规模。这也迫使物企们迈出了规模扩张的步伐,并购频频。据烯牛数据显示,2020年物业服务行业并购案高达76起。

但如今,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市场上的物业公司业务布局开始呈现两极化,一部分物业公司专注于传统的物业+服务体系,另一些物业公司不再拘泥于物管服务,而是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讲起了新的故事。譬如,此次上市的越秀服务提出了“地铁+物业”的路线,中骏商管则以“商业+物业”独辟蹊径。

上市潮下,拆分物业上市变成了房企的"曲线救国"。 但在新规的要求下,规模论变得不再行之有效,盈利质量将成为上市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上市闸门收紧情况下,排队冲刺IPO的小物企们,能否迎来关键一跃呢?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