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风波中的大疆,会成为下一个华为吗?

AI财经社吴迪2020-08-20 09:20 大公司
大疆再次陷入裁员传闻。

“两次裁员”

大疆再次陷入裁员传闻。

一位无人机产业链人士对AI财经社确认了大疆裁员的真实性,但称对具体数字并不知情。“大疆裁员主要是产能过剩,库存比较大,今年消费无人机的需求又比较低。”在他看来,疫情影响了人们的出行,而航拍无人机又是人们出行的娱乐工具,需求下滑是自然的。

裁员风波中的大疆,去年进入红色警戒状态,会成为下一个华为吗?

图/视觉中国

另一位今年初从大疆离职的员工告诉AI财经社:“裁员是真的,但没有外面说的那么夸张。”他告诉AI财经社,大疆人员流动率本身就很高,他身边很多离职同事在大疆工作时长不满两年。大疆本身有严格的末位淘汰机制,此前报道称淘汰比例达到15%。

这次裁员传闻起于8月17日的路透社报道。该报道称,近几个月内,大疆已将深圳总部原有180人的企业销售及营销团队缩减至60人;消费市场团队也有类似的裁员幅度,大疆旗下视频制作团队已经从高峰期的四五十人缩减至3人。

该报道称,这次裁员始于3月,大疆创始人汪滔要求缩减三分之二的营销和销售人力。“大疆决定给全体14000名员工来个‘瘦身’。”路透社称。而这句话后经大量媒体传播,被写成了大疆要裁员14000人。

“大疆一共才14000人。”大疆公关总监谢阗地在朋友圈没有正面回应,且强调“不会有正式的中文回应”。随后,他又借用电影《让子弹飞》中的一个桥段,发问:“六子到底吃了一碗粉还是两碗粉?”

在电影中,六子因被诬陷吃了两碗粉却只给了一碗的钱,最后刨腹自证清白。“在对抗中,对有目的性的议题不卷入、不对话、不回应才是正道。”谢阗地说。

4个月前,因疫情影响,曾传大疆计划裁员50%。当时,谢阗地告诉AI财经社,由于疫情期间部分员工在家办公导致传闻,公司正处在新品季,对出现这样的谣言”感到无语”。“我又不能说这段时间一个离职的都没有,越解释越黑。”

但有时候越不解释也越“黑”。

关于大疆裁员的事情,多个匿名账号从4月份开始在知乎一则帖子下展开对决。

多名据称是现员工、前员工的匿名人士在回复中抨击大疆裁员手段暴力,以及内部管理混乱。“早上HR直接找我谈,等我回到座位,内部聊天工具已经被强制注销了,前后不超过10分钟。”这些回复指责大疆的做法不近人情、简单粗暴,且有些人认为大疆有意向被辞退员工施压,从而避免赔付。

另一派则施以同理心,对大疆给予理解和体谅。“今年这种情况哪家公司不裁员?”

对此,一位接近大疆人士对AI财经社称,底下一水的匿名回答,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水军。“这个圈子没有那么高大上,这也可能是抢夺代理商的招数。”他说,“几周后自然就没有声音了。”

但4个月后,裁员消息再起。

上述大疆离职员工表示,他当初离职是因为销售管理混乱,只要结果但是在资源支持上含糊不清。“公司发展太快,前期靠技术优势乘胜追击,赶上了红利疯狂扩张,但没有考虑到诸如培养留存人才以及营收增长与人才扩充的健康匹配。”他对AI财经社评价。

一位同处深圳的无人机行业人士,婉拒了AI财经社对大疆裁员事件的置评请求。“大疆无论如何是一家代表中国创新的企业,在我看来是最像华为的一家公司,我们应该多抱以支持鼓励的态度。”他说。

大疆是下一个华为?

疫情影响了市场,而比疫情更严峻的是大疆在美国面临的压力。

被捧为“民族制造之光”的大疆,在美国市场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占据美国80%的无人机市场份额。美国销售收入也占据了大疆40%的营收。大疆在美国为爱好者提供消费类的小型无人机,也提供用于森林火灾监测等用途的高端工业级无人机。

“大疆最早就是从全球市场起来的,美国市场的成长一度超过国内很多。”谢阗地告诉AI财经社,它与TikTok先以抖音立足国内再出海的发展路径存在根本区别。

裁员风波中的大疆,去年进入红色警戒状态,会成为下一个华为吗?

图/视觉中国

“一开始就是别人模仿大疆,这和大部分中国公司先借鉴、跟随欧美企业的成长路径不同。”一位深圳无人机行业专家对AI财经社称。

但在TikTok被美国政府采取封禁措施之后,大疆在美国市场的境遇也引发担忧。

早在2017年,美国军方就以数据安全隐患为由,宣布停用大疆无人机。只不过因为美国国内没有可替代产品,停用一年后“反悔”,又向大疆进行了采购。

过去多年,美国无人机公司没有一家在与大疆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有的破产、有的转型。尤以3D Robotics为代表,作为曾经美国本土最大的无人机厂商,如今早已加入大疆的生态,转做软件方案。美国军方在2018年的复购,彰显了大疆的产品实力,但福祸相依,这里面也隐藏着不好的苗头。

2019年5月,美国对华为进行制裁,一些政客再次以“数据外泄”为由,提出封禁大疆无人机的提案,令大疆内部绷紧了弦。

上述大疆前员工则告诉AI财经社:“大疆去年下半年进入了红色警戒状态。”

大疆整体营收规模在200亿元,国内和海外收入比例是2:8,其中美国占到总收入的40%,约为80亿元。“失去美国市场,将对大疆造成很大的影响。”多位受访人士表达了相同看法。

为此,大疆在美国做了一系列努力。去年下半年,一向低调、不善宣传的大疆对外公布了它的美国建厂计划。据AI财经社了解,实际上,公布之时大疆已经与美国内政部就建厂事项合作测试了一年多。

美国内政部希望通过自己的通道,集中采购定制版,与大众版不同,更加符合官方的安全诉求。“一年一千多台的量。”一位知情人士告诉AI财经社,“为此打算雇20个人。”

一位知情人士称,大疆是在美国游说经验相对丰富的中国科技企业,“TikTok算是摸着大疆的脚印过河,大疆请过的游说机构他们都请了。”

作为大疆在美国游说的主要目标,美国内政部于2019年7月曾发布了一份报告,用于证明大疆产品的安全性。该报告称,美国内政部对大疆两款主要无人机产品进行了总计1245次、538小时的测试,未发现数据外泄情况。

今年7月,美国和法国研究人员发布报告称,大疆APP过度收集信息,并通过分享到社交媒体的功能将数据传回中国。AI财经社向大疆核实情况,却被告知,撰写报告的两家公司均服务大疆在法国的竞争对手Parrot。而Parrot正在美国推行他们的软件可审查标准。

此前,大疆在技术上进行了各种优化,比如,技术上可以实现只把收集到的数据存放在无人机上,只有在飞机降落后才能从机器上读取数据,无法通过无线网络在线传输任何信息,确保数据的安全。

AI财经社了解,大疆在内部已经做了多次对于“美国禁售”可能性的推演。一名大疆员工告诉AI财经社,多次推演最终得到的都是美国“没有可行措施”。意思是,在大疆看来,美国禁售大疆无人机这种事情几无发生可能。

“大疆在美国的商业模式是现款现货,销量也是由经销商自己评估,如果美国本土禁售大疆无人机,应该是经销商更着急。”一名了解大疆美国渠道的人士称。目前,大疆在美国最大的三个线下经销商是苹果、沃尔玛和百思买。

不过,今年1月,媒体报道,美国内政部计划永久停飞其最大民用无人机项目之一,该项目拥有近1000架无人机,其中大部分由中国制造。一位欧洲无人机人士对AI财经社说,大疆受到的影响会很严重,尤其是来自政府的订单。

与此同时,在最近一年内,一家名叫Skydio的美国无人机创业公司借题发挥,崭露头角。而在过去几年,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像样的无人机企业了。Skydio的创始人频繁宣传其公司的美国属性。这家位于硅谷的创业公司自称,在消费者反馈中被认为避障能力优于大疆。

去年开始,Skydio和美国国防部合作。今年7月,Skydio公布获得1亿美元C轮融资,并于今年推出行业应用机型,将与大疆在消费和行业应用展开进一步的争夺。

一位海外无人机行业人士告诉AI财经社:“Skydio有可能成为大疆在美国的潜在威胁。”

随着华为事件的持续发酵,更多中国企业是否会被美国以安全名义进行制裁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但有行业人士对AI财经社分析,大疆不太可能被制裁,因为它的体量太小。相比华为2019年7200多亿元的营收规模,大疆目前只有大约200亿元营收规模,不足华为一个零头。

成也汪滔,败也汪滔

很多人对于这家中国无人机企业的崛起充满好奇。实际上,大疆崛起是多个因素造就的。大疆被称为“无人机领域的苹果”。但掌门人汪滔甚少露面,始终维持着神秘。

裁员风波中的大疆,去年进入红色警戒状态,会成为下一个华为吗?

图/视觉中国

“我很欣赏乔布斯的一些想法,但世上没有一个人是让我真正佩服的。你所要做的就是比别人更聪明——这就需要与大众保持距离。如果你能创造出这种距离,意味着你就成功了。“他曾说。

事实上,汪滔不光跟大众、媒体保持着距离,也和员工保持着距离。一位在大疆工作两年的员工告诉AI财经社,他在大疆工作期间,从未见过汪滔。即便有报道说,汪滔是个工作狂,每周工作80多个小时,还在办公桌旁边支了一张单人床。

“以前对于外界质疑,大疆不怎么说话,但其实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我们所了解的汪滔,比较喜欢搞技术,不喜欢和外面沟通,他也不知道怎么跟外面沟通。”上述人士认为,大疆的对内和对外沟通一直做得都比较差。

汪滔更喜欢扎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埋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一位与汪滔相熟的朋友告诉AI财经社,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自2016年以后他就没有发过朋友圈。

AI财经社听闻,汪滔曾在自己的办公室突发奇想就干起了木工活,一度想自己设计一款办公椅,给全体员工使用。

他同样拥有对产品设计的执着,但似乎并不像乔布斯一样偏执。大疆无人机“精灵3”发布的时候,汪滔曾说这款产品并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完美,但依然“不完美”地发布。虽然他因为不完美拒绝出席发布会。

一位资深无人机专家曾对AI财经社讲述,汪滔带领的大疆注重解决无人机绝大部分飞行上的细节问题,包括不同天气、气压变化如何影响无人机的飞行。而2006年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的汪滔创办大疆时,技术工匠的品质就已突显,大疆早期员工讲述说,他对每一个螺丝钉的松紧程度,都有严格要求。但同期很多其他厂商通常会忽视细节,输在了起跑线。

坐落在深圳,也为大疆带来了极大的优势。深圳无人机行业协会副会长余景兵此前对AI财经社说,深圳制造轻小型多旋翼电动无人机,在全球范围内产业链最完善、成本最低。

汪滔最重视的对手、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今年初接受AI财经社专访时表示,他尊重大疆是一家伟大的技术公司,“之前我见过的最多的是模式创新,有一家技术公司成长,从技术的维度竞争获得全球的市场份额,这个必须点赞。”

大疆在美国市场的成功,奠定了它成功的基础。欧美消费者对无人机这种价格高昂的“玩具”,接纳度和尝鲜意愿更高。

2008年,大疆首款比较成熟的直升机飞行控制系统面世,单品可以卖到20多万。2013年大疆推出精灵系列第一代产品,零售价679美元,让无人机以新智能硬件身份进入大众视野,在美国一举成功,开创了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这款产品还被销往全世界。从2013年到2019年,大疆一路狂奔,营收规模扩至约200亿元。

还有人说大疆像华为。一名大疆员工告诉AI财经社,大疆行业解决方案的一些部署,确实和华为有点像。

“大疆不只是卖机器,全球市场诸多无人机的行业应用采用了大疆的软硬件集成方案。不像手机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替代,你不用三星,可以用苹果,但大疆的行业产品是高度集成的。”不仅如此,在他看来,“无人机硬件部分和PC、手机产业路径不同,目前验证的可普及的只有大疆的构架,还没有全行业公认的通用构架。”

“大疆自己就是Arm。”他补充说。

大疆开拓北美市场的功臣,是一个名叫科林·奎恩的人。他在销售上极具天赋,汪滔曾说他是一个了不起的销售员。坊间流传,奎恩自命不凡战功赫赫,常以大疆北美创始人的身份自居,最终惹怒了汪滔被扫地出门。

汪滔是一个强势的人,也造就了大疆的强势风格。大疆虽然是一家不太擅长对外表达的企业,但是它的企业自信在长年驰骋无人机市场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来。它的底气来源于对自身产品的自信,而产品的自信来自于护城河的意识。

4年前,大疆画知识产权护城河的时候,被认为过于霸道。大疆针对国内外同行掀起过不计其数的专利官司,不给竞争对手任何机会。

在谈论与大疆的竞争时,彭斌说:“大疆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踩死你就完了。”

而汪滔强势的个性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最初创始成员的分崩离析。除汪滔之外,大疆的1、2、3号员工,在共同奋斗两年后纷纷离开。因此,大疆盛名之下,有媒体用“众叛亲离”来描绘汪滔创办大疆的故事。有文章写:汪滔很苛刻,在股权分配上很小气。汪滔自称,他可能是一个“不招人待见的完美主义者”,“当时也让员工们伤透了心”。

今年40岁的汪滔,在《财富》杂志2019年发布的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中,排在第三。在他之前的,是字节跳动的张一鸣和商汤科技的徐立,之后有与他同龄的拼多多黄峥。

前文的离职员工在答复AI财经社关于大疆内部管理问题时评价,这么多年大疆的傲慢有所改变,但没有改变多少。过去它对竞对如此,对员工也是如此。

而在当下,大疆面临内忧外患,不想与人分享天空的汪滔,不知能否做出改变?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