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亿,高瓴又出手了

猎云网韩文静2025-10-28 15:58 大公司
完善医疗健康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一步。

斥资近28亿,高瓴在医疗健康的布局再添关键一子。

前不久,药明康德发布公告称,将旗下两家子公司——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以28亿元的基准股权转让价款出售给上海世和融及上海世和慕,后者正是高瓴新设的两家主体。

被高瓴收入囊中的两家公司,并非业内新手,二者都专注于临床研究服务,是行业里的资深玩家。

这绝非一次普通的资产转手:对药明康德而言,是业绩高增背景下主动“瘦身”、聚焦核心业务的战略延续;对高瓴来说,则是填补临床研究服务领域空白、完善医疗健康全产业链布局的关键一步。

药明“瘦身”,高瓴接手


将时间拉回10月26日,药明康德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上海药明拟以28亿元的基准股权转让价款,向上海世和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及上海世和慕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转让其所持有的上海康德弘翼医学临床研究有限公司和上海药明津石医药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据悉,本次交易的受让方上海世和融及上海世和慕均系高瓴投资(以下简称“高瓴”)通过旗下私募股权基金为本次交易目的新设立的公司。

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因资金链紧张而被迫出售资产的企业,此次药明康德出售子公司,是在业绩大幅增长背景下的主动战略调整。

与出售公告同日发布的,是药明康德202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药明康德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为328.57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18.61%;归母净利润为120.76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上涨84.84%。

在业绩亮眼的情况下选择出售业务,背后是药明康德对核心业务的坚定聚焦。

两家标的公司均深耕临床研究服务领域,康德弘翼专注于为全球客户提供覆盖药物全生命周期的临床研究解决方案;津石医药专注于临床研究现场管理,业务涵盖I-IV期临床研究。

关于两家子公司的出售原因,药明康德解释为——为聚焦CRDMO(合同研究、开发与生产)业务模式,专注药物发现、实验室测试及工艺开发和生产服务,并加速全球化能力和产能的投放。

由此可见,此次剥离临床研究服务业务,正是为了减少业务板块分散带来的资源消耗,进一步强化CRDMO模式下的技术优势和规模效应,提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壁垒。

事实上,此次交易并非药明康德首次通过资产出售优化结构。回溯近一年动作:2024年12月,公司宣布出售在海外的细胞基因治疗业务;2025年1月,药明康德关联企业药明生物以5亿美元价格,将全资子公司药明海德爱尔兰的工厂出售给医药巨头默沙东……

一系列资产出售操作,形成了药明康德“瘦身”战略的完整脉络,每一次交易都围绕“聚焦核心、优化结构”展开,为企业长期发展扫清非核心业务的干扰。

高瓴,补全临床研究关键一环


高瓴与药明康德的结缘,早在多年前便已开始。2018年,在药明康德港股上市前,高瓴资本就参与了其63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成为药明康德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随后在上市后的2019年,高瓴又重仓入股药明康德,仓位大致在48亿元。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价值》一书中也表示,“药明康德是我投了十几年的一家企业,前前后后投了许多轮次。”不过在 2021 年第二季度,高瓴已退出药明康德前十大流通股东,此后的季度报告中均未再进入核心持股行列。

根据药明康德2025年10月发布的三季报显示,其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既无高瓴资本及其关联主体的直接名称,也未出现市场熟知的高瓴系标志性投资平台。此次通过收购药明康德旗下子公司,高瓴与药明康德再次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且合作领域更为聚焦。

事实上,在医疗健康领域,高瓴早已布局多年,投资了从创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制造到医疗服务、医药流通等全产业链的众多企业,形成了庞大且完善的投资组合。此次斥资28亿收购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正是高瓴完善医疗健康布局的关键一环,将进一步填补其在临床研究服务领域的空白。

为何临床研究服务会成为高瓴的“必争之地”?

从行业逻辑来看,临床研究服务是医药研发产业链中的核心环节,起着连接药物研发与商业化落地的桥梁作用。一款创新药从实验室研发成功到最终上市,需要经过临床试验(Ⅰ 期、Ⅱ 期、Ⅲ 期)等关键阶段。

高瓴此次收购的康德弘翼和津石医药,为其斩获了临床研究领域的两大核心能力:康德弘翼的临床CRO(合同研究组织)服务和津石医药的SMO(临床试验现场管理组织)能力。这两大业务板块形成协同,或将实现对临床研究全流程服务的基本覆盖。

从交易条款设计来看,此次收购充分体现了高瓴成熟的投资策略。

根据公告,本次28亿元的交易价款将分四期支付,其中第四期20%的尾款与标的公司 2026-2028年的业绩完成情况挂钩,仅在目标公司的业绩承诺基准完成 80%及以上时才支付,且根据业绩承诺基准的完成比例,实际支付金额将在尾款的50%至150%之间。

这种兼顾风险控制与激励机制的交易设计,是高瓴多年投资经验的体现——既有效降低了高瓴的投资风险,又为标的公司管理层保留了充足的激励空间,只有完成业绩目标,管理层才能获得全部交易对价。

此外,这笔交易还凸显出资本对医疗健康细分领域的偏好变化。在医药行业整体面临创新转型的背景下,具备抗周期属性的细分领域逐渐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创新药研发向中国转移的趋势下,国内临床研究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高瓴此次果断出手,正是看中了临床研究服务领域的长期投资价值,以及标的公司与自身投资组合的协同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收购也并非高瓴在临床研究领域的首次尝试。

此前,高瓴资本曾计划收购澳大利亚临床研究机构 George Clinical,虽最终因多种因素未能达成交易,但已充分显示出其对该领域的重视。如今成功将康德弘翼与津石医药纳入版图,是高瓴在该领域布局的重要突破,也标志着其医疗健康投资版图进一步完善。

高瓴医疗布局:聚焦长期价值


自十多年前涉足医疗投资领域以来,高瓴资本已将其打造为最擅长的投资领域之一。

从早期投资创新药企,到布局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再到如今完善临床研究服务环节,高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始终遵循“全产业链覆盖、聚焦长期价值”的逻辑,通过深度挖掘行业发展趋势,投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推动行业创新与升级。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曾透露,高瓴资本在生物医药领域投资已达1200亿元。

他提到,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一定要秉持长期主义理念,“不同于其他行业,很多生物医药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不赚钱甚至没收入的,但从长期来看这个领域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伟大公司。”

这种长期视角,贯穿了高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每一次布局。

在创新药领域,高瓴是国内最早布局的投资机构之一。早在 2014年前后,高瓴就开始关注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发展机遇,先后投资了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等一批领军企业,构建起覆盖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路线的创新药投资矩阵。

2016年以后,高瓴在药物研发、医疗服务、医疗器械、医疗信息等领域全面开花,并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好性,基本覆盖全领域投资。

除了上述领域,高瓴还在数字医疗、医疗供应链等细分领域积极布局。在数字医疗领域,高瓴投资了微医、春雨医生等企业,推动医疗服务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医疗供应链领域,高瓴投资了京东健康等企业,推动医疗供应链的高效协同。

高瓴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不仅注重投资企业的短期业绩,更关注其长期发展潜力。通过深度赋能被投企业,高瓴帮助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推动企业实现长期稳健发展。此次 28 亿元收购临床研究服务企业,正是这一投资逻辑的又一次落地,也为医疗健康行业的资本布局提供了新的参考样本。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