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投资人转型去投核电站了

投中网王满华2025-10-14 15:28 大公司
“股权很可能烟消云散,拿在手里的才是资产。”

AI投资的热度尚未退潮,已经有投资人悄悄调转方向,去投实业了。

前不久,一位此前看具身、AI方向的投资人朋友向我分享了他履新的消息:他已正式转型,开始看新能源领域的光伏站、充电站等实体资产。

问及这一巨大转变背后原因,他留下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股权很可能烟消云散,拿在手里的才是资产。”

几乎在同一时期,另一位国资背景的投资人也透露,其所在机构近两年在一级市场几乎“按兵不动”,反而在二级市场投资了几个核电项目,恰好赶上板块行情上涨,实现了可观的账面收益。

这两个看似独立的转向,共同指向一个被传统风投长期忽视的领域:基础设施资产。而我进一步观察发现,以新能源、数据中心为代表的实业类资产,正在成为时下私募基金的新宠。

这一趋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市场活跃,参与主体多元。除传统投资主力——央企、地方政府和产业方外,险资、私募机构纷纷加码,鼎晖、中金、深创投等国内头部机构也相继设立基础设施基金。

二、基金规模显著攀升。黑石、KKR的相关基金募资额屡创新高。

关于私募基建,全球资管巨头KKR也给出了“定性”,将其称之为“一种适配所有经济态势的资产” 其预测,在“数字化”、“绿色能源”和“去全球化”三大趋势下,基础设施资产可能迎来20-30年黄金发展期。

各路人马都活跃起来了


投资人秦风在一家PE机构负责新能源与AI基础设施方向。他表示,长期以来,国内私募基金普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逻辑,因此对现金流稳定但增长相对平缓的基础设施领域关注有限。

然而这一态势正在转变。据秦风观察,自2024年以来,市场对基础设施基金的兴趣显著升温,越来越多机构开始研究如何通过配置这类“另类资产”来优化投资组合,以应对日益增强的市场不确定性。

“感觉市场活跃起来了,而且投资力度明显加大。”秦风表示。

从当前市场格局来看,积极参与基础设施投资的机构主要可分为三类:

首当其冲的是地方国资平台。

过去几年,尽管全国各地的交投、城投公司普遍在向产业投资集团转型,但凭借其在基础设施领域长期积累的资源与经验,它们仍然是该领域投资的中坚力量。

例如,今年8月,中交资本就完成了对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内蒙古清洁能源资产包的投资。该项目为国家首批以“沙戈荒”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已于2023年实现全容量投产,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千瓦时。

更早之前,安徽交控集团还发起设立了一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母基金。目前,该母基金已经与交银资本、中国中车等合作设立了多只子基金。

产业资本同样在发力。

今年5月,中国国新与中广核联合设立了一只规模达250亿元的基金;随后,中国核电也与中国人寿等共同出资15.01亿元,在北京成立了中核田湾核电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进一步强化在核能基础设施领域的资本协同。

而另一方面,PE也在加快布局基础设施基金,且单只基金规模屡创新高。

国内PE机构正在积极跟进。例如,早前,鼎晖夹层旗下新基建专项投资基金完成近10亿元人民币首关,该基金重点投资于新型基础设施IDC(数据中心)领域。

此外,包括普洛斯、越秀资本、深创投、中金资本、高和资本等机构也纷纷设立了相关基金。

海外,典型代表就是黑石集团,9月9日,其宣布完成了基础设施二级份额基金——Strategic Partners Infrastructure IV L.P.及相关承诺计划的募集,总规模达55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专注于基础设施领域的二级份额基金。

去年,KKR也宣布了其第二期亚太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完成最终交割,规模高达64亿美元,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只亚太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基金。

基金规模的持续攀升,也侧面反映出LP对基础设施资产投资的认可与热情。

94万亿美元缺口


根据麦肯锡数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将高达57-67万亿美元。另根据二十国集团全球基础设施中心发布的预测数据,到2040年,全球基建项目投资需求将增至94万亿美元。

巨大的资金需求背后,蕴含了更多的投资机会。不过,基础设施涵盖领域甚广,并非所有赛道都具有同等的投资潜力。

秦风告诉我,目前资本主要聚焦于两大方向:一类是数据中心,另一类则是新能源类资产,如核电站、光伏站、充电站等。

这背后与人工智能的爆发密切相关。

过去几年,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智能计算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在此背景下,“东数西算”工程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算力布局与AI商业化应用锁定了数据中心资产的长期景气度。

另一方面,算力需求的爆发带动了社会用电量的长期增长,叠加全球对“绿色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双碳”战略的重视,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也随之激增。

这条由AI触发、贯穿“电”与“算”的清晰主线,已成为机构投资者重点布局的战略赛道。

当然,除了AI发展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外,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背后也藏着机构出于自身考量的策略转型。

过去两年,受IPO退出渠道收窄、募投两端承压等现实问题影响,传统PE/VC依赖高增长、高估值退出的“狙击手式”投资模式逐渐失灵,市场对“确定性”的追求日益增强。

一机构募资负责人提到:“过去和LP聊天,讲的都是投什么赛道、储备了哪些头部项目、它们未来能增长多少倍。如今LP不在乎这些所谓的极致收益了,他们关心的是怎么可以让基金更抗风险。提高投资成功率,才是LP最希望看见的。”

基础设施资产具有抗经济周期、现金流稳定、与通胀挂钩等特点,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这也使得其逐渐成为资本最活跃的流动方向。

长三角某地交投集团的投资人向我透露,其机构在经历产业投资转型探索后,也因为IPO退出渠道不明朗等原因暂停股权投资,转而回归实业,专注于光伏站、充电站等资产的收并购。

另一西南某地产投负责人张越也表示,尽管当前其投资方向以当地优势产业——如游戏、信息技术等为主,但也持续关注固定资产投资机会,例如“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他坦言:“实际上我们更倾向于固定资产投资,因为这类资产看得见、摸得着,不易被质疑造成‘资产流失’,即便存在使用率不高的问题,风险也相对可控。”

此外,张越告诉我,目前很多央企、交投、地方政府,以及民营上市公司都在积极布局重卡充电站。

资金、资源与耐心


毫无疑问,基础设施投资是一片广阔的蓝海,但理性来看,这仍然是属于少数人的机会——尤其是对传统VC/PE机构而言。

在传统风险投资领域,机构信奉的是“撒网式”投资策略:投十个项目,只要有一个成为百倍回报的“本垒打”,就能覆盖其余九个的失败。这是一场关于“赔率”的游戏。而基础设施投资恰恰相反,它追求的不是爆发性回报,而是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概率”的游戏。

要参与这场游戏,机构必须直面来自资金、资源与耐心的三重考验。

首先是资金门槛。基础设施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领域。以核电站投资为例,单个项目总投资额动辄数百亿元,即便只参股一小部分,也需投入巨额资金。这对于管理规模普遍在几十亿至百亿之间的人民币基金而言,严重限制了投资组合的分散度。一位中型PE合伙人坦言:“想要布局基础设施,就必须募集期限更长、规模更大的专项基金——但真正能成功募到的机构,微乎其微。”

这里就涉及到LP的投资偏好。投中网在《刚刚,管理1280亿美元的普洛斯GCP宣布分拆》一文中曾提到,在市场不确定性仍然居高不下的情况下,LP们信赖“经验丰富、规模较大”的老牌资产管理人的趋势已经愈发明显。

据Pitchbook统计,2024年上半年,全球私募股权基金所募集到的资金,有超过一半被集中分配给了12只大型基金。时间轴和统计样本再拉大,在整个2023年,经验丰富的投资机构(拥有四支或更多基金的机构)总共拿走了86%的私募股权募资总额。

其次,是资源壁垒。投资人秦风指出,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核电、电网等关键环节,“国家队”是绝对的主角。私募机构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就必须具备超强的政府关系和政策理解能力,更需要极高的资源整合能力。

当然,对于VC/PE来说,投资基础设施资产最根本的冲突还在于期限错配。

通常,VC/PE基金的存续期为7-9年,而一个基础设施项目,从建设到产生稳定现金流,可能就需要5-8年,要达到理想的投资回报,持有期往往需要15年甚至更久。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为破解这一困境,部分机构已开始积极尝试创新解决方案。比如有机构选择寻求与保险资金等超长线资本合作;有的则设计出更复杂的结构化产品。

诺亚控股旗下资产管理公司,Olive Asset Management在接受外媒采访时就提到,自去年以来,市场上已经出现可每月或每季度派息,并设有2年内软锁定期的基础设施投资相关基金。这让资金在追求稳定回报的同时,也能更灵活地进行资产管理。

不难发现,尽管投资基础设施挑战重重,但一批具备长期资本、产业认知的机构,已经逐步在这条赛道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文中皆为化名)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