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组的“火锅局”上,全是顶级美元VC

融中财经融中财经2023-12-11 10:15 大公司
沉迷LP,专门投科技

沉迷LP,专门投科技

海底捞斥巨资在日本搞了个温泉酒店。

近日,海底捞公告称公司的全资附属公司Newpai与特海的全资附属公司Haidilao Japan订立股份转让协议,据此,Haidilao Japan同意出售而Newpai同意购买Haidilao Japan所持有的全部JAPAN HAI股权,代价为2,600,000,000日元(相当于约17,388,978美元)。股份转让完成后,JAPAN HAI将成为海底捞的全资附属公司。JAPAN HAI由Haidilao Japan于2023年9月15日在日本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50,000,000日元。其主要从事日本酒店管理及营运,并持有在日本开发温泉的许可证。截至海底捞发布公告前,JAPAN HAI拥有并管理一家位于日本长野县轻井泽的酒店。

至此,“捞系”图谱又添一员。近年来,海底捞创始人张勇不断地扩张“捞系”版图,从颐海国际、特海国际分拆上市成功,到分拆外卖、游戏、人事资讯、食物供应链以及装修供应链的子公司,海底捞早就已经不再只是一个火锅企业。

除了开拓产业链,张勇更是一个投资“狠人”,早在2012年就成立海悦投资并且投资了包括红杉资本、云峰基金、景林投资等多家VC机构,细数海底捞的投资风格,令人惊讶的是,消费出身的海底捞做起LP来,却酷爱科技。

01

三家IPO


要讲明白张勇是怎么成为隐藏的投资“六边形战士”的,就必须得从他三家火锅IPO讲起。

从上市之前海底捞的股权改革和管理改革就能看出来张勇的杀伐决断。2007年,海底捞已经成立了13年,张勇用13年前原始出资的价格强势回购了合伙人施永宏夫妇18%的股权,至此成为海底捞持股超过60%的绝对控股股东。此后,海底捞也引进了“阿米巴模式”将门店分为A、B、C三级,并结合师徒制。优先级从A到C,A级店长和徒弟有优先开店的特权,但徒弟店的经营状况直接和师傅收益挂钩,徒弟店经营不佳会降级,师父店也会受到影响。

拿回绝对控股、坚决改革管理,2018年上市之前,海底捞全球门店数就已经有320家,同年9月,海底捞成功登陆香港,张勇身价也一跃龙门。

不过张勇的野心不止于此。上市之初他就表示“我的目标肯定是要开遍全球。”张勇说干就干,去年底,专门负责海底捞海外业务的特海国际成功拆分上市,在港交所敲钟。

为了加速特海国际的上市脚步,特海国际选择了实物分派和介绍上市。在特海国际招股书中表示,对于符合资格的海底捞股东,特海国际会以实物分派方式向其分派股份;“介绍上市”则意味着特海国际不需要发新股也不需要融资。

省去发行新股自然也就省去了路演配售、新股发行审核等等环节,大大缩短了特海国际上市的时间。遥想海底捞力争上市的时候四川省简阳市政府网站早在2012年就曾披露过海底捞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消息,但一直到2018年海底捞才辗转登陆港股,这中间长达6年。反观特海国际,从2022年7月披露有单拆上市的想到到当年年底上市,一共就不到6个月。

从6年,到6个月,这就是张勇给自己的子公司搭的梯子。

至于为什么要着急分拆特海国际?

很简单,当时特海国际持续亏损,单拆上市能减少其对海底捞母公司的财务影响,而且还可以增加现金流,继续给特海国际输血。特海国际招股书曾披露,从2019年到上市前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22年上半年亏损5170.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7亿元)。单拆上市前,2022年上半年海底捞的亏损为2.67亿元,单拆后2022年底,海底捞持续经营业务的利润达到16.37亿元,而这个“持续经营业务”中已经剥离了敲钟上市的特海国际。

图片来源:海底捞2022年报

特海国际并不是张勇分拆上市的第一个子公司,此前海底捞的火锅底料公司颐海国际也成功登陆港交所。从两家子公司的股价波动来看,张勇在资本运作上是懂“炒作”的。

颐海国际开盘第一天报收约2港元,到了2021年股价曾经一度涨到最高近148港元,市值翻了70倍;同样,开盘9港元报收的特海国际股价也曾一路飙升至24港元,虽然涨幅不如颐海国际那么夸张,巅峰市值也是上市的9倍。

对视过眼神,是股价狂飙过的人。颐海国际和特海国际也是有共同性的,他们的股本都比较小,特海国际股本6.19亿港元,颐海国际股本10.4亿港元,股本规模小也方便其股价在二级市场被推高。而且,颐海国际和特海国际显然都沾了海底捞的光,不论是海底捞的外国捞故事,还是底料捞故事,都随着海底捞这个火锅大王的故事水涨船高。

2023年上半年,随着疫情后整体消费水平的恢复海底捞营收同比增速达到了24.6%,特海国际也已经扭亏为盈,实现了339万美元的盈利。

分拆狂魔张勇,又赢了一把。

02

峰值套现,“不务正业”


老早开始,张勇就“不务正业”了。

2012年,上海海悦投资管理公司成立,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苟铁群也是海底捞旗下供应链蜀海的董事长。而稍微翻翻上海海悦的股权结构就不难看到张勇的名字。上海海悦由上海乐达海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全资持股,后者则由北京宜涵管理有限公司控股,北京宜涵背后的76.3%持股比例的控股人就是张勇本人。

再看上海海悦的投资布局,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热衷做LP。

上海海悦发起过19笔对外投资,这其中8笔是投给VC机构做LP。而且,张勇做LP选的合伙人可都大有来头,云峰基金、红杉资本、曦域资本、涌铧投资、中鼎资本、景林投资均是张勇投资的机构。

这些VC机构,其实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轻消费、重科技。

比如,云峰基金最近几次投向包括激光雷达软件研发商速腾聚创、芯片研发商昆高芯片以及生物制药研发商维泰瑞隆等;曦域资本更聚焦大数据与企业服务,今年9月参与软件安全服务商长扬软件Pre—A轮融资,去年6月也参与到空间大数据运营商土豆数据额战略融资,更早之前的2021年曦域资本也探索过区块链隐私计算技术的投资;红杉中国今年频频出手人工智能、大数据、Web3.0等高新科技领域;涌铧投资也主要在智能系统、氢气制造、智慧服务等新能源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布局。

从这么多合伙人就不难看出,海底涝做LP喜欢广撒网,除此之外,海底捞做LP还喜欢“擦边”。想做VC机构的LP一般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入资门槛,对大机构来说一般是5000万元,对小一点的机构可能有1000万元,可能有几百万元。融中财经就发现,海底涝做LP往往徘徊在这个门槛的边缘——对红杉资本入资5000万元,持有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红杉慧盛1.798%的股权;入资1000万元持有涌铧投资下上海祥禾泓安股权投资合伙企业0.7806%的股权;入资1000万元持有钟鼎资本下苏州钟鼎三号创业投资中心1%的股权...在这些合作机构中,代表海底捞资本的额上海海悦持股基本在1%上下,最高就是以1亿元入资曦域资本下苏州汇曦股权投资有限中心20%的股份。

2020年,张勇再次拿出当时拼上市的杀伐决断来,在海底捞股价大盛时期成功套现。2020年5月11日,海底捞公告宣布部分股东手中股份的配售计划。股东SP NP Ltd.及LHY NP Ltd.拟以每股33.2港元的价格配售4700万股股份,占公司已发行股本0.89%,粗略估算,此次配售计划涉及15.6亿港元。配售完成后,海底捞控股股东仍为张勇、ZY NP Ltd.、舒萍、SP NP Ltd.及NP United Holding Ltd.。其中,张勇及舒萍共同持股约57.23%;NP United Holding Ltd.持股约34.00%。

而根据公开资料,SP NP Ltd.以及LHY NP Ltd.为海底捞创始人团队的各自持股通道。其中,SP NP Ltd.权益由公司创始人张勇的妻子舒萍拥有,LHY NP Ltd.权益由公司执行董事施永宏及其妻子李海燕拥有。也就是说,此次配售完成后,海底捞创始团队张勇夫妇及施永宏夫妇将套现15.6亿港元。

图片来源:海底捞公告

03

“海底捞”系,不只是火锅


早早做LP、股价峰值的时候果断套现,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海底捞还做起量化基金。2019年,北京海悦量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由上海海悦100%持股;2020年传出量化基金招聘信息;2021年海悦量化从1000万元资本增资至5000万元,不过海底捞这个量化基金做得十分低调,没有公众号也没有公开消息来更新基金的收益。

除了股权投资和量化基金,张勇也不断扩大海底捞版图,形成“捞系版图”,上文中提到的颐海国际就是版图中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海底捞还有6大板块——蜀海:食材供应链;微海咨询:人力资源、运营咨询;海海科技:游戏运营、营销服务;蜀韵东方:门店装修;红火台:软件管理系统;海鸿达:外卖。

其中,蜀海是海底捞最大的供应商,2022年海底捞向蜀海采购金额占比总采购百分比达到13.5%。去年,蜀海已经完成了8亿元的B轮融资,领投机构包括中垦基金、中银投资以及华润资本,在蜀海此前的融资历程中也有上海海悦投资的机构参与的身影,红杉资本和景林投资就分别在2019年和2015年参与了蜀海的两轮战略融资。

图片来源:企查查

目前蜀海已经服务过超1000个品牌;在全国拥有22个冷链及仓配中心,单个服务半径可达300公里;拥有米面粮油、蔬果生鲜等十大类餐饮相关商品供应,SKU超过5000。2021年中国餐饮收入实现4.69万亿元,较于十年前的2.06万亿元市场规模有翻倍以上增长。

蜀韵东方作为海底捞第三大供应商,主要负责海底捞店面的装修和重装,2015年全资成立了海海科技有限公司,后者推出了海海游戏平台,一个O2O游戏平台,引入小游戏给消费者的等待时间增加色彩。2021年和2022年,蜀韵东方还先后入资了三家股权私募基金,和海底捞一样,蜀韵东方也基本用300万-500万元入资,持有基金1.8%—3.1%的份额。

微海咨询前身则是海底捞人力资源部门,2015年拆分独立,2016年面向社会,曾先后为西贝、一味一诚、小王府等餐企提供招聘服务。

装修、食品供应、外卖、游戏、人事,海底捞把自己的供应链先后分拆,而这些企业的股份也都牢牢控制在张勇手中——比如,颐海国际的第一、二大股东分别是海底捞创始人张勇、舒萍夫妇(35.59%)和施永宏、李海燕夫妇(16.94%);蜀海由上海乐达海生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持股42.7215%,后者则由上文提到的被张勇控股的北京宜涵管理有限公司持股62.696%;海海科技由蜀韵东方100%持股,蜀韵东方则由张勇胞弟张硕轶及其配偶全资持有...

虽然关系看起来错综复杂,但是有一条主线始终逻辑清晰,整个“捞系版图”都被控制在张勇手中,曾经有信息估算到,张勇夫妇的个人资产已经达到了2000亿元。

这些独立公司与海底捞不仅是单纯的合作关系,更是资源共享,颐海国际在成都就有一处9000多平方米的仓库和生产设施,属于海底捞。

除此之外,“捞系”还有另一种组成部分,就是高管做的独立企业。比如2012年苟轶群、杨利娟(海底捞总经理)、袁华强(海底捞董事)共同以货币方式出资设立了优鼎优,2019年海底捞全资收购了优鼎优,后者也顺势成了“捞系”一员。

2023年,随着消费的恢复,海底捞也从营收收缩的阴影中走出来,2023年上半年集团营收实现24.6%的同比增长。不论是做生意还是做投资,张勇的故事还未完待续。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