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造血”之父即将迎来一个IPO

东四十条资本陈美2025-07-02 15:54 大公司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正式迎来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

对于未盈利科创企业,证监会正在大力支持。

2025年7月1日,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元生物)上会通过,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正式迎来重启后的首家过会企业。

一位投资人兴奋地表示:“这是第五套标准重启后的首家公司,且为生物医药领域,对于投资人和行业而言,意义重大,市场期待值非常高。”

在他看来,过去两年,生物医药行业经历了资本寒冬,不少企业只能依靠BD交易获取现金流。如今第五套标准的重启,让生物医药这一长周期、需要大资金支持的行业,再次看到希望。

“这不仅是行业和投资层面的利好,更是国家对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视。”该投资人说。

CVSource投中数据显示,禾元生物于2022年12月获科创板受理,至今已排队两年多时间。期间,公司经历了两轮问询,以及多次财务资料过期、中止上市审核等情况。


投资人聚焦:第五套标准是否提高?


禾元生物的过会,显然给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但投资人最关心的,还是“审核标准”是否提高,上市窗口期究竟有多长?

在朗盛投资合伙人李佳看来,禾元生物的过会,打开了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的口子,但政策稳定性、持续性则是投资人最关心的。毕竟,生物医药行业是长周期、重资本行业,需要稳定的政策支持。

从上一轮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实施来看,李佳认为,重启后,企业上市门槛提高,将是大概率事件。

“之前的规定是,创新药企业有临床二期数据就可以申报,但重启之后,市场普遍认为仅凭二期临床数据或难以满足过会要求。拟申报企业需要提供更积极、正向的二期临床数据,甚至启动三期临床,才有可能获得过会资格。”

浩悦资本董事总经理康子圣也谈到,从战略层面上看,上会的生物医药企业首先应该符合国家战略,其次企业本身应更关注研发进展、可验证性,以及产业化能力等。

“过往,创新药存在仅凭临床二期就匆忙上市的行业乱象,使得监管层在审核时变得更加审慎。对应的,审核标准也在提升。”康子圣说,此次第五套标准重启,尽管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一定机会,但要求也将更加严格。

在具体到产品管线上,康子圣表示,对于准备上会的生物医药企业,首先必须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否则将面临较大的商业化风险。其次,企业所处的竞争格局至关重要,不能在竞争激烈的靶点中处于落后位置。最后,在生物医药领域,企业最好具备全球竞争力,例如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因其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从而更受市场认可。

以禾元生物为例,公司核心产品HY1001已完成国内III期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其已达到主要和次要临床研究终点,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

同时,公司预计HY1001将在2025年上市,并从2026年开始实现大规模销售,2027年实现盈利。销售上,也与国药控股、贝达药业等药品经销商签订经销协议,完成了国内30余个省市区域的销售网络布局。

由此看到,商业化预期、盈利的稳定性,将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之后的重点。


等待2年,“稻米造血”之父迎来一个IPO


从2022年底首次申报,到如今首发过会,禾元生物已等待2年时间。

2年时间之下,是创始人杨代常的坚守。履历显示,杨代常是分子遗传学领域的元老级人物,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培养的分子遗传学博士,被誉为“稻米造血”之父。

创业之前,杨代常长期从事水稻研究。由于生物医药生产体系存在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的药物,尤其是人血清白蛋白作为临床用量最大的品种,在传统的血浆提取上受制于献血人群数量,国内需求超60%依赖进口。相比之下,稻米具有耐受性和安全性好、易规模化种植等优势。因此杨代常将目光聚焦到植物表达体系的重组白蛋白研究上。

2006年,杨代常正式成立禾元生物,以植物生物反应器技术为平台,开发重组蛋白药物。经过多年努力,公司于2010年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将重组蛋白表达量提升至2.75g/kg糙米。

彼时,重组蛋白表达量的国际水平才不足1g,相关成果发表于《PNAS》后,引起学术界和产业界的轰动,为禾元生物发展奠定基础。此后,禾元生物逐步建立起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高效重组蛋白表达平台(OryzHiExp)和重组蛋白质纯化技术平台(OryzPur)。

其中,OryzHiExp平台的目标蛋白表达量可达15-20g/kg糙米,远超原核或其他真核细胞表达体系。最重要的是,该技术成本低、安全性好。招股书显示,人血清白蛋白的原料生产由田间种植替代发酵,植物源表达可杜绝血源性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融资方面,从2011年起,禾元生物引入外部投资机构,包括广东弘远、芜湖华熙、光谷生物基金、贝达药业等,部分代持关系逐渐解除。2021年进入的广东弘远、芜湖华熙、光谷生物基金入股价格为12.78元;2022年入股的贝达药业,价格为19.24元。

随着这些投资机构的加入,禾元生物的估值也从14.91亿元增至51.57亿元,达到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的40亿元估值要求。


Pre-IPO、中后期投资或再成“香饽饽”


随着禾元生物的过会,以禾元生物为代表的中后期生物医药企业或再次成为“香饽饽”。

此前在行业低迷时期,无论是生物医药领域还是其他行业,Pre-IPO项目都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究其原因,在于一二级市场价差不断缩小,甚至出现倒挂,这使得投资机构对于Pre-IPO项目望而却步。

然而,禾元生物的成功过会,让投资人看到希望,认为Pre-IPO及中后期项目可能再次迎来投资浪潮。朗盛投资合伙人李佳指出,在过去两年间,市场投资趋向投早投小,背后原因在于上市退出路径不够明确。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一家公司处于Pre-IPO阶段,而此时行业又存在一定泡沫,就会导致企业估值过高。在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下,众多投资机构都不愿意去投资处于晚期的Pre-IPO项目了。”

“但随着港股的好转,这种现象正在发生积极的改变。尤其是今年,港股中很多公司股价实现了数倍的增长,PE机构纷纷争当基石投资人,这是Pre-IPO投资回升的真实写照。”朗盛投资合伙人李佳表示,但经历过去这一段泡沫之后,无论是企业还是投资人,都会变得更加理性。

浩悦资本董事总经理康子圣也提到,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关注后期项目。由于今年港股的上市通道较为畅通,且估值表现理想,一些品类赛道也热了起来。“热闹之下,市场最关注还是投资之后股价能涨多少,不会出现破发导致投资无法回本的情况。”

谈及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时,康子圣认为,目前仍处于信心修复阶段。虽然投资人的情绪有所振奋,但短期内实际行动并不会过于激进。

“这是由于之前经历了市场下行周期之后,投资人不会因为一点短期收益就立马‘情绪高涨’。但相比之前,市场信心已经恢复,投资人内心也充满期待。短期内,或持观望态度,但长期来看,行业整体趋势一定是稳中向好。”康子圣最后说道。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