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人生的报表2 | 从复利投资看90后养老现在早了吗?

博望财经博望财经2022-11-22 14:49 大公司
用远见和定力,克服心理弱点,理性认知,提早准备,坚持下来,让决定养老储备时间、养老储备总金额的主动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代社会,每一个人都很难与投资脱离关系。复利投资是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专业词语。复利是指在每经过一个计息期后,都要将所生利息加入本金,以计算下期的利息。这样,在每一个计息期,上一个计息期的利息都将成为生息的本金,即以利生利,也就是俗称的“利滚利”。

对于很多90后来说,养老似乎是一个还恨遥远的问题,但如果你了解复利投资,那么养老其实并不遥远,基于养老的复利投资就在当下。

01


复利投资的魔力


棋盘上的米粒和365次方励志公式

古印度国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

宰相提出的要求是:“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直至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

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但最终国王明白了,即使拿来全印度的小麦,也无法兑现他对宰相许下的诺言!

需放入第64格的麦子到底是多少?如果1公斤麦子大约4万粒,经计算需要放入第64格的麦粒大约重4611亿吨。按照2021年我国6.83亿吨粮食总产量计算,这相当于我国近700年的粮食总产量!

有一则常被使用的“1.01的365次方”励志公式(见下图),以此激励大家“每天多努力一点点(1%),人生的积累会有大不同;而每天倦怠一点点(1%),会离起点越来越远陷入深渊”。

公式本身也体现出的是复利的神奇之处:在刚开始的时候,复利效应很微小、不易察觉,但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非常惊人的效果。听说,连爱因斯坦也评论过:“宇宙间最大的能量是复利,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是复利。”

收益率、时间与复利的魔力

假设单笔5000元本金,如果投资年收益率为4%和8%。从以下测算图表可以看到,投资期限越长、年收益率越高,在复利效应的推动下,钱“生”出来的钱就越多。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投资期限的拉长,曲线更加陡峭,财富积累速度也会越来越快。

注:该计算采用复利计算,假设收益率在4%、8%的不同年限下可累积的金额。本测算仅用作示例说明,收益率仅为模拟测算使用,不预示未来。

注:该计算采用复利计算,假设收益率在4%、8%的不同年限下可累积的金额。本测算仅用作示例说明,收益率仅为模拟测算使用,不预示未来。

简而言之,要让复利的魔力大显神威,除初始本金投入额外,关键在于两大要素:收益率、时间。收益率越高、时间越长,货币的时间价值越大。

复利与养老金积累

养老理财储备,以定期缴费的形式逐渐积累,时间跨度较长,可以充分发挥复利的优势。

假设25岁的小王计划每年末固定为养老储备12000元,直至60岁退休,不同的年收益率水平下,最终累计积累额如下:

注:数据进行了四舍五入处理。收益率仅为模拟测算使用,不预示未来。

可以看到,即便一年12000元(相当于月均1000元)的养老储备积累,若年投资收益率5%,在复利“魔力”的推动下,60岁时的总积累金额也可达到115万元;若年投资收益率达到8%,60岁时的总积累金额更是可触及225万元!

早投资、早规划,以复利的“魔力”,让养老金的时间价值之花充分绽放,实现品质养老,就能底气十足!

02


90后现在规划养老早不早?


养老储备需要三个“尽量更长的时间”

转眼间,90后们都已加入了“奔三”、“奔四”大军,大家发现,养老的问题常上“热搜”,听起来养老似乎还比较遥远,那么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着手准备和规划呢?现在开始早不早?

复利效应的存在,让答案更加坚定直接,四个字:

越早越好!

第一,通过社保缴费积累,领取更高养老金,需要“尽量更长的时间”。按现行制度,无论是参与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还是企业年金,养老金领取水平同缴费年限完全成正比,缴费年限越长,领取养老金水平越高。要领取更高的养老金,需要尽量长的缴费年限。

第二,实现品质养老,达成财富储备目标,需要“尽量更长的时间”。开展养老储蓄的本质是将人们生命周期内的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也是将高收入年龄段的部分消费转移至退休后。我们曾测算过,对普通工薪阶层而言,要实现品质养老所需资金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在尽量不影响当前消费的情况下,“小步早走”开展积累,达成目标,需要更长的时间。

第三,提高养老储备投资收益,让养老再无后顾之忧,需要“尽量更长的时间”。你无法预测,养老储备金开始启动多元配置时,资本市场是有幸处于“遍地黄金”的底部区间,还是不幸立于风险积聚的牛市顶点。因此,我们需要用时间、耐心和科学的配置策略来平滑波动,力争穿越牛熊;我们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利用复利效应“滚雪球”,在退休前积累更高的投资回报,摘下富有魔力的“复利之花”!

复利+时间 推迟1年“代价”也不小

对于尽早启动养老储备的问题,表面上看是个人理财行为,深层次看是一场理性和非理性认知的“较量”。

养老储备是一项比较特殊的经济决策,决策需在人生早年做出,但结果直到晚年才显现。从人们做决策心理看,推迟做出困难的决定,会感觉更舒服,尤其是在做一些无法立即带来回报的决策(如启动养老储备)时,很多人没有自控力,甚至永久拖延。

不仅如此,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对近期的风险(如疫情)会更加敏感,对远期潜在风险的反应则比较迟钝。这样,“奔三”、“奔四”的年轻人,常会会陷入似乎“道理都懂”,但无法克服心理弱点,在“精神内耗”中慢慢吞噬了时间赋予的机会和价值。最后导致看似遥遥无期的养老储备,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拖延陷阱”,当未来发现储备不足,想纠正错误时,已无法挽回。

90后们可能也会想:“我还年轻,只拖1年甚至5年再动手也不迟啊,似乎影响也不大?”

但是,实际上,正是因为复利的存在,会导致差别很大!

我们来做个测算:

假设小王计划每年年末固定为养老储备12000元,直至60岁退休。

小王从25岁当年年末开始,或者只晚1年从26岁开始,亦或拖延至30岁、35岁“奔四”了再启动。最终累计储备额差别是巨大的(见下表)。

表:不同收益率水平下累计养老储备额(万元)

注:数据进行了四舍五入处理。收益率仅为模拟测算使用,不预示未来。

可以看到,哪怕只晚1年启动养老储备,开始进行投资配置,每年投资收益率同样是5%,到60岁储备积累额就会相差7万元,如果投资收益率提高,储备额差距会更大。

同样按5%年收益率进行假设,如果晚10年,拖延至35岁再启动:最终储备额会将减少54万元。如果投资配置得当,期间年收益率可提高到8%,最终储备额差将减少129万元。

富达国际和蚂蚁财富2021年10月联合发布的《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已经开始为退休储蓄的群体中,年轻一代(18-34岁)受访者开始长期储蓄的平均年龄在31岁;而35 岁及以上人群开始长期储蓄平均年龄为43 岁。从调查数据看,目前大家为养老做准备的起步时间较晚,根据上面的测算,将比较明显地影响养老金积累,进而影响养老生活品质。

小伙伴们,不要让短视和漠视侵蚀未来的生活质量,养老理财规划的启动时间越早越好,开始提取的时间越晚越好,这样储备积累的规模会更大,更能够充分享受复利效应。

用远见和定力,克服心理弱点,理性认知,提早准备,坚持下来,让决定养老储备时间、养老储备总金额的主动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数据及图表来源:易方达投资者教育基地)

本篇养老知识说文解词

复利:当期的利息计入下一期的本金,通俗而言的“利滚利”。复利计息条件下资产规模随期数成指数增长,而单利计息时资产规模呈线性增长,因此长期而言复利计息的总收益将大幅超过单利计息。

72法则:以1%的复利来计息,经过大约72年以后,本金可以翻倍。“72法则”可以进行延展使用,便捷估算本金翻倍的时间,例如: 年收益率8%,约9年(72/8)可实现本金翻倍;年收益率12%,约6年(72/12),可以实现本金翻倍。

声明:本资料仅用于投资者教育,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我们力求本材料信息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不作保证,亦不对因使用该等信息而引发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为合作媒体授权博望财经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博望财经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及原出处获得授权。有任何疑问都请联系(联系(微信公众号ID:AppleiTree)。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仅作为资讯传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观点导向,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